工業4.0的德國 引進5G挑戰重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身為製造業大國,德國率先喊出工業4.0,汽車工業更是很早就將5G視為產業成敗的關鍵。除了製造業,按照德國電信規劃,德國消費者最快明年就可享用5G,不過引進過程也充滿挑戰。

文章插圖

每年4月舉行的全球最大工業展漢諾威工業展(HANNOVER MESSE),今年首次設置5G展示區,現場展出的機器人和生產設備不再透過纜線,而是藉由無線高速網路互通訊息,讓人感受到無人智慧工廠的威力。

德國在3月中啟動5G頻譜拍賣,截至5月初,四家電信業者出價總金額已上看56億歐元(約新台幣2,000億元),可見業者對下一代無線通信技術的期待。

身為製造業大國,德國率先喊出工業4.0,全力投入智慧工廠的研發和應用。尤其汽車工業特別重視5G科技,很早就將5G視為整個產業成敗的關鍵。根據他們對未來的想像,汽車是有四個輪子的電腦,搭配幾乎沒有延遲的超高速數據傳輸,自動駕駛、導航、共享、娛樂和通信將全不是夢想。

不僅自駕,5G可自動維護生產設備、實現客製化和提高產量,也是汽車製造的核心技術。為確保商業機密不外洩,奧迪(Audi)、BMW、戴姆勒(Daimler)和福斯(Volkswagen)都有意打造獨立的5G網路。戴姆勒在寫給監理機關聯邦網路局的信中指出,一座廠內的6,000部機器人可利用5G即時而且沒有延遲地互通訊息,未來汽車軟體的更新也要靠5G。

文章插圖

除了製造業,按照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等電信業者的規劃,德國消費者最快明年就可開始享用5G,不過引進過程也充滿挑戰。

德國不像亞洲,人口全集中在大城市,而是分散各處,人口稀疏地區網路頻寬不足和手機信號微弱的問題經常受到詬病。最近情況雖有改善,不過整體來說德國的網路速度依然落後歐洲鄰國,影響企業投資意願。

這也是為何德國對5G的期待這麼高,有意競標的業者必須接受政府開出的條件,2022年前在全國16個邦都得達到98%的家戶覆蓋率。5G發揮高速傳輸的前提是後端的光纖網路骨幹,德國政府因此承諾補貼光纖建設,目標在未來三年包括學校在內的所有公共建築都將連上光纖,2025年前,每秒1Gbps的超高網速將遍及全國。

然而,光纖的鋪設需要時間,且5G基地台的密度遠比4G高,電磁波的健康疑慮尚未完全排除,布建過程難免遇到民眾抗爭。許多專家因此不看好5G建設的進度,認為延後推出的可能性相當大。

文章插圖

除了原來的電信三巨頭德國電信、英國伏德風(Vodafone)和西班牙電信集團(Telefonica),德國進入5G時代,還有另外一家業者Drillisch進來攪局,四家爭相競標頻譜,將決標金額拉高。

不過,電信業者就算標到頻譜,對採用哪一家的設備還是猶豫不決,因為美國以國安為由,遊說世界各國不要採用中國華為的設備。美國駐德國大使甚至致函德國經濟部,威脅若使用華為,美國將不再分享情報,在德國政壇掀起軒然大波。

華為的通信產品以價廉物美聞名,德國現有的7萬5,000座基地台,華為就占了一半。華為在5G技術領先,全力否認美國的指控,電信業者也擔心不用華為會延後5G上路的時間,讓德國夾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左右為難。

德國政府目前的做法是不點名排除華為,而是準備修改法規,提高所有5G設備的安全標準,並要求電信業者採取預防措施。但顯而易見的是,只要美國一天不收手,該採用那一家設備的爭議就會延續下去。

文章插圖

5G是未來式,政府和業者大力宣傳5G的必要性。不過,電信業者花大錢標到頻譜,還得購置軟硬體設備,初期投入的金額相當龐大,但市面上的5G手機和相關應用只聞樓梯響。

根據德國資訊商業通訊新媒體公會(Bitkom)的調查,高達四成消費者不願多花錢用5G,即便願意嘗鮮,每月也只願多付一點,更不用說得多買一支5G手機。對一般人而言,現有的4G和LTE已綽綽有餘,上網看電視、玩遊戲都沒問題,為何要多花錢用5G?

一部高解析度的《007》電影,用4G下載需六分鐘,用5G只要五秒鐘。5G真的很快,但也很貴,有意經營的電信業者,顯然不能光靠消費者的上網費用,還得提供更多加值服務。電信業者面臨市場的殘酷競爭,現在全面臨營收下滑的壓力,投資5G的錢從哪裡來?什麼樣的服務和應用才能讓人願意掏腰包?缺乏商業模式對5G的普及將是一大挑戰。

在德國的政界和業界,5G人人琅琅上口,彷彿沒有走在前面就會落後別人一大截,然而實際上路的時間顯然沒這麼快。杜伊斯堡-艾森(Duisburg-Essen)大學教授蓋波特(Torsten Gerpott)預測,5G在德國的發展,一開始將由製造業的應用驅動,也就是產業用戶先行,最快也要到2020年代中才會全面普及。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