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 50 特輯】跨越一世紀的月球電影演變,看人類登月前後不同想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Emma stein 

人類對月球的無限想像自古延續至今,而 20 世紀起隨著電影文化興盛,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到不斷更迭翻新的月球夢。在過去百年裡,我們對月球的看法出現了哪些變化呢?

文章插圖

《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

1902 年推出的《月球旅行記》短片,也許可說是人類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了,全長只有 14 分鐘卻極具影響力,採用的動畫特效頗負盛名。電影編劇暨導演為法國製片人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這部作品直接受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飛向月球》啟發,間接受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小說《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影響。

《月亮中的女人》(Woman in the Moon)

這部電影於 1929 年推出,編劇暨導演為弗里茲‧朗(Fritz Lang),是第一部有嚴謹科學邏輯的科幻電影。雖然有些概念從現代角度來看極其荒誕,比如在太空旅行時還可以打開窗戶讚歎風景,但製片人已盡量準確從科學角度敘述,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已相當前衛;更重要的是,當時人類可是還不曾離開地球、進入太空,但導演已能描繪出佈滿環形山的灰色月球風貌。

並且,這部電影還提到了具有先見之明的火箭結構設計,由於和德國軍隊當時正在祕密策畫的 V-2 火箭(短程彈道飛彈)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在 1945 年前,這部電影都被認定為「太過真實」而禁止在德國上映。

事實上,就在電影推出後 40 年,一些技術真實出現在美蘇太空競賽中,包括:

・火箭建在一座高大的建築上再移動到發射台

・火箭發射前的倒數計時

・在太空中,火箭彈出第一級火箭然後點燃第二級火箭,預測了現代多級軌道火箭的發展

・火箭從水池中爆炸(現代火箭的發射台底下有一個大水池,用來吸收火箭起飛時產生的極端高溫與衝擊波,稱為點火超壓保護與降噪系統)

・呈現太空無重力的場景

《宇宙之旅》(Cosmic Voyage)

這部電影於 1936 年在蘇聯上映,編劇正是現代火箭與太空航行學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電影情節首次呈現逼真的太空旅行,比如月球低重力環境,然而諷刺的是,蘇聯審查機構認為這部電影華而不實,在電影上映後不久就腰斬了這部經典作品。

然而 1960 年代初期是月球電影第一個分水嶺,由於美國、蘇聯展開太空競賽,這段期間和月球有關的題材基本上被一系列滑稽內容霸占、不太考慮科學邏輯,比如 1961 年上映的《Nude on the Moon》,描述月球土地不只不貧瘠,甚至還擁有草和樹木,哦,還有一群裸體的女外星人;1963 年的《The Mouse on the Moon》描寫了英國、美國和蘇聯太空人在月球表面上爭論是誰先抵達月球,具超現實諷刺意味。

1964 年《月球上最早的人類》(First Men in the Moon)則描繪了月球地表下有巨大城市,並住著像螞蟻般的外星人。

鏡頭來到人類首次登月之前:《2001 太空漫遊》

NASA 太空人阿姆斯壯、艾德林於 1969 年完成人類首度登月壯舉(阿波羅 11 號),但其實就在登月 1 年前,《2001 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這部電影上映,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已極其精準描寫了月球旅行和太空的無聲狀態──太空船飛越太空時悄然無聲,整體而言影片極度寫實,還拿下同年北美最高票房,導致之後一些人認為是他偽造了登月畫面。

《太空登月記》(Countdown)

1968 年另部值得一提的電影,為 NASA 協助製作的《太空登月記》,不過這部電影把美國視為美蘇太空競賽的失敗方(雖然在阿姆斯壯登月之前,美國太空發展真的被蘇聯打趴在地)。

但就在 1969 年人類登月之後,電影題材彷彿瞬間一刀兩斷,我們第一次見識到人類漫步在月球表面的景象,也許是畫面太過衝擊、感受太過真實,破壞了一些我們對月球的神祕幻想,總之接下來數年,和月球有關的電影相對沉寂,大家處於擺脫不了歷史性畫面的尷尬過渡期。

直到 1989 年,月球電影再迎來另一個分水嶺,科幻恐怖電影《月球陷阱》(Moontrap)拍出了另一番氣象,這部影片描寫月球有個地下城市,彷彿吃人鬼屋,同時帶出外星生命存在。

《2009 月球漫遊》(Moon)

2009 年,這部影片成為具代表性的 21 世紀月球科幻電影,不只巧妙運用我們目前對月亮荒涼本質的認知寫故事,還加上硬科幻等非常現代的觀點,很快就成為科學家的最愛之一。

《阿波羅 18 號》(Apollo 18)

登月之後,當然也少不了陰謀論的興起,《阿波羅 18 號》電影就是最好例子之一,導演利用現代鏡頭美學,講述 NASA 在 1974 年 12 月其實還有一個未公開的機密月球任務「阿波羅 18 號」,登月組員為安德森、沃克和格爾中校,沒想到他們發現月球有非人類外星生物(蜘蛛型態),最終 3 名太空人都沒有回到地球。

《變形金剛 3》(Transformers 3)

登月之後,月亮面對我們的那面失去神祕性,於是科幻作家把未知的刺激感改到月球背面,如 2011 年《變形金剛 3》暗示 NASA 實際上是要調查墜毀在月球黑暗面的外星飛船;或是 2012 年的《鋼鐵蒼穹》(Iron Sky),講述納粹德軍在 1945 年被打敗後,其實是逃到月球背面養精蓄銳,此外還建了一支太空艦隊摩拳擦掌,準備在 2018 年攻擊人類、占領地球。

《登月先鋒》(First Man)

2018 年,《登月先鋒》(First Man)電影則以第一視角帶領我們體驗阿姆斯壯的一生。這部電影改編自詹姆士‧R‧漢森撰寫的人物傳記《登月先鋒:尼爾‧阿姆斯壯的一生》,內容細緻描繪了阿姆斯壯的小時成長歷程、家庭生活、事業發展到參與阿波羅 11 號任務。

這些和月球有關的電影就像一面鏡子,靜靜映照出不斷進步的人類與科技,也更讓我們理解人類面對宇宙時是多麼渺小,外太空是如此美麗絢爛,也那樣荒涼孤獨。


延伸閱讀:《由阿姆斯壯轉送的月球灰,所有權是誰的?
中國「嫦娥四號」新紀錄:月球上首次有種子發芽(1/17更新)
50年前拍下第一張地球全貌的太空人:把人送上火星很愚蠢

參考資料:The story of the Moon across a century of cinema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