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收容所如何做到認養率95%?參訪全歐最大柏林動物之家Tierheim Berli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英語島文/ 花栗愷 

身為全歐洲規模最大的動物收容所,柏林動物之家佔地廣達16公頃,大小可比22個足球場,並以完善的園區環境以及優良的照護品質聞名。

文章插圖

全歐洲規模最大的動物收容所

園內設有四個大型貓舍、六個大型犬舍以及一個野貓圍欄,數量較少的小型動物(兔、鼠)、外來物種(蛇、龜等爬蟲類)、鳥類以及農場動物(豬、羊、家禽等)另有各自的專屬區域。此外,柏林動物之家還擁有自己的動物救護車,並在園內規劃了貓咪急救站、水鳥康復室、動物墓園以及附帶遊樂器材的遛狗場,設備相當豐富。

「其實,我們的舊址非常狹小。」Julia Sassenberg直言。她是柏林動物之家的媒體公關專員,在此以前,曾在電視台擔任了15年的製作人,「直到被一個愚蠢又討厭的有線節目困住,讓我終於決定離職,投身公益組織的新聞工作。」Julia這番話真性情得讓人失笑,也令人嚮往。她接著說,雖然柏林動物之家支付的薪水只有她以往所得的六成,任職於此卻是她「此生做過最好的兩個決定之一」,至於另一個決定是什麼?Julia笑笑沒講。

Julia説,乘載了百年歷史的柏林動物之家成立於1901年,原本座落在一塊相當精華的都會地段,然而隨著收容規模逐步擴張,舊有的空間漸次不敷使用,負責運營柏林動物之家的柏林動物福利協會(Berlin Animal Welfare Association)於是將舊址資產賣了個好價錢,轉而買下現今這塊位於柏林近郊的土地。新址的建造工程始於1999年,並在2001年重新開張。

我望向身邊這幢樸實無華的巨大建物,石灰色的平坦外牆上綴著各形各色的動物剪影,偏居一隅的「TIERHEIM BERLIN」字型方正,幾乎要沒入那片爬滿牆面的秋紅色藤蔓,平穩和諧的氛圍彷彿它生就佇立於此,想不到竟是個未滿20歲的年輕場館。

文章插圖

週休二日,每天只開放3小時

柏林動物之家的入口沒有特別吸睛的裝飾或排場,顯得相當低調。我們知道園區向訪客開放的時間有限,除了週一、週二及國定假日固定公休之外,僅在每天下午1到4點開放——民眾對此難道不曾抗議嗎?

「起初確實有些抱怨的聲音,但為求盡量減輕動物的壓力,也只能如此。誠心解釋過後,大家都能理解我們此舉不是為了惹毛訪客,所以不成問題。」

如今柏林動物之家的開放時間,便是權衡訪客、員工與動物各自需求的結果——上午時間用來遛狗、打掃環境、造訪獸醫等,午後則留給領養相關事宜。對於動物來說,陌生人長時間的出沒無疑會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顯然牠們必須忍受這一切。」Julia坦言:「我們得讓民眾有機會接觸這些正在等家的動物。」

園內有貓洞、籐籃、跳台,戶外有棲木、被窩、軟墊

另一方面,柏林動物之家設法透過精心打造的空間設計,致力讓園內住客過得舒適自在。以我最喜歡的貓舍為例,每間貓房的空間配置、設施陳列以及內裝樣式都不盡相同,並處處體現對於房客的理解和用心——例如可以登高俯瞰的跳台、能夠蜷縮其中的籐籃、用來遮掩躲藏的布簾等,都是貓咪喜歡且需要的設計。 

更棒的是,每間貓房都附帶專屬的半戶外空間,讓貓咪可以經由貓洞自由來去,隨時想到外頭吹吹風、曬個太陽或看個風景,都不成問題。 

半戶外空間置有棲木、抓板、被窩、軟墊⋯⋯每間格局互不相同、設施更顯獨一無二,隨處可見別出心裁的奇思妙想。看貓咪們在房裡顯得如此放鬆自在,相信佈置貓房的人肯定都打從心底愛貓、而且懂貓。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1400隻動物一年3億支出全靠捐款

Julia説,為了維護動物們的生活品質,柏林動物之家每年所需經費將近9百萬歐元(約台幣3億元),而這筆費用幾乎全由民眾捐助支撐。因此,園區裡隨處可見下圖這樣的告示——「感謝 Claudia Hampel 認養Lissy,協助擔負Lissy所需食物、房舍、醫療及護理等相關費用。Lissy還在等一個家。」

目前柏林動物之家收容的動物約有1,400隻,確切數字每天都在變化。Julia表示,德國各個收容場所之間的交流活動相當頻繁,除了協助空間吃緊的園區安置動物外,也會基於送養機會的考量互換動物——舉例來說,當某個收容所內特定動物的送養狀況欠佳時,就會將動物移轉到其他領養意願較盛的園區,讓牠們有機會更快找到一個合適的家。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貓咪心理學家進駐「貓咪樂園」

除了貓舍以外,柏林動物之家還設有一個大型的野貓圍欄,其中包括三個精心佈置的房舍與戶外空間,圈養了數十隻年齡各異的貓咪。我從木板縫隙向內窺探,看見金黃色的陽光潑灑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五顏六色的貓道與木屋使人雀躍,三三兩兩的貓咪悠然自得地或坐或臥,儼然是個令人神往的貓咪樂園。

這些貓咪原本都生活在野外,因為土地開發、生病或殘疾等原因,輾轉來到這裡。柏林動物之家不僅提供食物、住所與醫療照護,也致力教導牠們社交技能,其中順利社會化的貓咪便能開放民眾領養。「對於那些舉止『太有創意』的動物,我們總會安排專業人員協力矯正,以提升牠們獲得領養的機會,參與人員包括犬訓練師、動物行為專家、貓咪心理學家——沒錯,真的有這個學位!」

文章插圖

柏林動物之家平均1個員工照顧10隻動物

Julia一席話,讓我聯想到台灣照護人力頻傳不足的窘境--根據「動物收容處所設置組織準則」規定,收容所內獸醫與動物的配置底線是1:100,工作人員則是1:40,台灣不但人力相當吃緊,而且聽說業務繁雜,例如獸醫必須兼顧大量的行政事務,而無法專心處理醫療事宜。我忍不住問Julia:柏林動物之家的員工數量足夠照應園內所有的動物嗎?「當然!」Julia毫不遲疑地答道,令我相當詫異——人力不足難道不是各地動物收容處所的通病嗎?「身為一個動物福利機構,把動物照顧好、並替牠們找到合適的家是我們唯一的首要任務。在這裡,動物永遠是我們的優先考量。」

Julia進一步說明,柏林動物之家目前約有180名員工,其中包括8名獸醫以及16名獸醫技術助理。雖然薪水不高,但是員工全都非常認真,並對動物充滿熱忱。「這裡的業務量很大,工作壓力也相應地高,其中又以醫務人員及照護人員特別辛苦——他們必須接觸許多令人心碎的動物虐待案件,有時很難消化情緒。」我不免回憶起幾年前那樁台灣獸醫死諫的悲劇,然而細節還來不及浮現清楚,就被Julia堅定的話語打斷:「這是一份相當不易、卻很有意義的工作。」

文章插圖

幼齡犬貓是熱門領養目標,但也有人鍾情老病動物

途經狗區及農場動物區後,我們來到小型動物區,這兒隔著園區入口與貓區相對,住客包括兔子、栗鼠、倉鼠、天竺鼠等體型較小的動物。我見到工作人員正領著一組四口之家與兔子互動,便向Julia問起柏林動物之家的領養程序。

Julia概述道,這裡主要由照護人員負責為有意領養的民眾媒合動物,並根據民眾填寫的詳細問卷(包括居住環境、飼養經驗等資料)酌情給予改善建議。正式領養前,飼主得先簽署必備文件、繳納領養費用,並同意柏林動物之家安排事後家訪(Nachbesuch),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志工到場評估動物在新家的後續表現。

聊到這裡,我不免向Julia問起德國民眾的領養偏好,畢竟台灣素有飼養幼齡貓犬的傾向,柏林動物之家恐怕也有類似的狀況吧?

「幼齡貓犬的確相當搶手,但也有人鍾情於領養老病動物,只想給牠們一個歸處安度餘年。」

Julia續言,單從表面看來,柏林動物之家的認養率高達95%,但這個漂亮數字卻無法呈現動物等家的漫長時光——一隻「正常」的狗平均要等148天,鬥牛梗、斯塔福德郡梗等特定品種則需等上500天;有些動物歷經好多年才終於等到對的人,其他長期住客則再也沒能找到專屬於牠們的家。

「對於那些動物來說,收容所就是牠們的最終歸處。」

文章插圖

這裡既不佯裝樂觀、也不故作悲傷

一眨眼間,園區的開放時間竟已結束,雖然沒人試圖驅趕我們,但是終究不好意思久留,只好戀戀不捨地緩步向出口移動。沿途走在柵欄與籠舍之間,我們發現園方似乎有意把空間留給自然,但見染上秋意的草木捧著白雲隨風搖曳,金色的斜陽悄聲撒落,群鴨輕輕劃破了一池藍天。

直到終於走出柏林動物之家,我們還抱著滿懷情緒不願離去,於是流連坐看那面被晚霞染得金黃的園區外牆,也讓同一道斜陽曬上背脊。

我從未去過台灣的動物收容所,因為深怕自己承受不住那一雙雙充滿希望或絕望的炙熱目光;想不到,如今居然先一步來到柏林的動物之家,並在此徹底顛覆了我對收容所的假設與想像--這裡既不佯裝樂觀、也不故作悲傷,動物們在此等待一個專屬的家,同時過著盡可能適性的小日子,不讓「等待」成為生命中的全部。

夕陽西下,我們抖落肩頭上的陽光,起身準備回家。臨走前,再看一眼那面平緩而綿長的圍牆,我想像裡頭的員工們都還忙著照料一切,而動物們都會過得好好的,於是雖然仍有牽掛,卻也感到無比心安。

英語島 logo

英語島

「我們在英文裡吃過的苦,原來知識才是真正的療癒。」英語島提供一種雙語的世界觀,包含社會創新、商業、科技、文化、旅行。這本雜誌很有趣,我們也不特別教英文,但你讀了英文自然就變好。我們有「世界旅行家」、有「知識的顏色」、有「英語實驗室」、有「Debug」…,知識的滲透是不可思議、恍然大悟,會讓英文走入靈魂。英語入魂,像傳說中的拉麵口味,吸一口,一口入魂。讀英語島雜誌,終於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