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殺人? 研究首度發現殺人犯具共通性
是什麼原因讓人想去傷害他人?台灣在21號傍晚傳出捷運刺殺事件,同樣在5月稍早時,中國車站以及英國倫敦也接連傳出有人用炸彈和尖刀殺人的案件,再往回看,過去2012年時,美國的電影院掃射案、還有20名小學幼童遭年輕人槍殺等等事件,都讓人不敢置信兇嫌為何能冷血奪走他人性命,而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就發現,殺人犯與自閉症有關。

為什麼要殺人? photo credit: Chris Miller via flickr
網友
在2012年犯下殺害20名孩童的藍薩。
路透社殺人犯的特質?
對許多人來說,起意殺害他人的兇手讓人難以理解,但近期相關研究就發現某部分的殺人犯其實在心理特質上有著共通點。
根據《赫芬頓郵報》一份發表在《攻擊與暴力行為》(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某些殘忍的連續殺人犯或是犯下大規模殺人案件的兇手出現共通點:自閉症(autism)和頭部創傷。以2012年殺死20名幼童的藍薩(Aadam Lanza)還有其他案件中的兇手為例,他們都出現無法和社會連結、說話聲音扁平單調,同時也出現沒有情感起伏的特徵。
射殺20名孩童與6名教職員的藍薩,他的父親受訪時,就回想到他的兒子在10多歲始開始出現焦慮、無法與社會互動、難以入睡、很難集中精神、避免眼神接觸、學習困難…等症狀。
心理生理和社會因素交錯釀禍
研究專家表示,這是第一份回顧過去兇案案件,並找出大規模殺人動機的研究,專家們說:「我們的研究發現這些極端的暴力事件是由一連串複雜的成因所造成,也就是由生理、心理和社會上的因素交錯造成,其中連續或是大規模殺人犯就明顯出現有神經發展上的障礙,例如自閉症或是頭部創傷等等。」
早年創傷累積成引爆點
研究中,專家們檢視了1985年開始的殺人案,他們觀察239位犯下謀殺3人以上重罪的兇手,其中有133位沒有出現任何神經病狀,但卻有「相當高比重的人」──百分之28──有著極高可能性是自閉症,也有百分之21的兇手是「疑似或確定頭部有傷」。在這些調查資料中,有106名兇手曾有過造成他們「心理壓力」的經驗,例如他們曾遭受身體虐待或是性侵犯等經驗。
越早介入協助越好
帶領研究的心理學者艾爾雷利(Clare Allely)就重申說,這份研究不是在說有自閉症或是亞斯伯格症的患者就可能犯下殺人罪,要做出這樣結論現在還言之過早,她表示這份「關鍵」報告「再度顯示出有自閉症的人們越能早點得到協助越好。」
她在電話受訪時更進一步談到:「研究發現真的很驚人,在連續殺人犯中的自閉症比例比一般大眾更高。」

2011年時,炸死並槍殺77人的挪威殺人魔布列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釀下挪威發生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屠殺案,他在2013年傳出要進入當地最大的奧斯陸大學(the University of Oslo)研讀政治學引起議論和譁然。
路透社
網路上有不少教導自我防衛的影片和網站。photo credit: Peter Gordon via flickr
網友如果碰上了…雨傘可自保
如果真的很不幸,碰上了類似這次的案例我們能做些甚麼行動自保?目前在影音網站中就有不少教導防身術的影片,但在保命的前提下,不躁進和保持冷靜是優先,同時,要確保自己的胸口等其他脆弱部分不要暴露在兇手的攻擊範圍中。
根據自我防衛網站介紹,其中就談到民眾可以運用手邊任何能取得的物體來自保,例如雨傘就是其中之一。(編註:再次提醒各位朋友,不建議用不熟練的防身術抗敵,還是以生命為重)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