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的嬌客 賽丁泉彗星掠過火星

19號的時候,一顆去年(2013)才被發現的彗星飛過火星,給了科學家一個難得的機會來觀察這個來自太陽系遠方的嬌客。




 
文章插圖
哈伯望遠鏡拍下的賽丁泉彗星,左圖是原圖,右圖是經過處理的照片。

轉角遇上火星
BBC 19號報導,這顆彗星名字叫做賽丁泉(Siding Spring),它以每秒鐘56公里的速度前進,在距離火星13.9萬公里的地方路過火星,揚長而去。早在彗星經過之前,火星上的探測船和人造衛星就都已經準備好要用相機和儀器把這歷史性的一幕紀錄下來。

彗星的出生地
賽丁泉彗星來自歐特雲(Oort Cloud),歐特雲是太空中的一個球體區域,根據《維基百科》,歐特雲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佈滿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距離太陽約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差不多等於一光年。雖然人們未曾對歐特雲作直接的觀測,但從觀測得彗星的橢圓軌道,認為不少彗星皆是從歐特雲進入太陽系內的。



 
文章插圖
彗星(藍色星體)經過火星(紅色星體)的示意圖。Photo credit: NASA

45億年來都沒變
這顆彗星在45億年前形成,研究者相信賽丁泉彗星現在跟它剛剛才形成的時候沒有太大的差別。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研究室的里瑟(Carey Lisse)表示:「賽丁泉彗星很可能是因為有恆星經過歐特雲,讓它偶然進到了太陽系內部。」

「我們可以觀測這顆彗星,是因為我們在之前就造了人造衛星和探測船,成功地把它們送到火星上當前哨基地。這真的是令人相當興奮。」



 
文章插圖
賽丁泉彗星穿過太陽系的軌道示意圖。Photo credit: NASA;翻譯:地球圖輯隊

調查彗星大作戰
賽丁泉彗星又叫做C/2013 A1,它的核心彗核只有1公里寬。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器(Reconnaissance Orbiter)已經準備好拍下彗星,讓我們了解彗核的形狀是什麼樣子,這是第一次人類有機會拍下來自歐特雲的訪客,在過去從來都沒有機會這樣子做。

其他的人造衛星則會負責分析彗星的氣體、包著彗星核心的塵埃「彗髮」(coma)和彗星長長的尾巴「彗尾」。

還有,科學家也想要調查彗星對火星大氣造成的影響。當來自彗星的物質掉到火星大氣層時,大氣的溫度有可能會稍微升高一點,偵測儀器應該也會偵測到一些暫時性的化學變化,甚至是大氣循環的改變。

 
文章插圖
藝術家畫出從火星上看到的賽丁泉彗星。Photo credit: NASA

火星上的流星雨
美國的火星探測船好奇號(Curiosity)和機會號(Opportunity)也會試著在火星表面上,拍下賽丁泉彗星飛過火星的畫面。

這項任務也許會很有挑戰性,不過探測船也很有可能會看到彗星塵埃穿過火星大氣層上部後燃燒再變成流星雨的景象。沒有意外的話,科學家將會在接下來幾天公開他們的初步發現。

2013年1月的時候,賽丁泉彗星被天文學家麥克諾特利(Robert McNaught)發現,當時他是在澳洲新南威爾士的賽丁泉天文台用南烏普薩拉施密特望遠鏡(Uppsala Southern Schmidt Telescope)觀測,因為發現的時間是在2013年1月,所以賽丁泉彗星又被叫做C/2013 A1。

 
文章插圖
藝術家畫出從賽丁泉彗星的角度看火星的樣子。Photo credit: NASA

小補充:彗星的名字怎麼取的?
彗星名字裡那些數字和英文是怎麼來的呢?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解說,這其實是來自1994年8月24日在荷蘭海牙舉行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大會修定的彗星命名規則:

1.新發現彗星的名字包含發現年份,依大寫英文字母次序標示發現時的半月,字母I不用,及依數字順序標示新彗星是在該半月所宣佈的第幾顆,如百武彗星為1996年1月下半月第2顆則命名為C/1996 B2。

2.依性質在名字前加標示,小行星被誤認為彗星在後續觀測中被更正則加A/,200年以上週期彗星加P/,如1P/Halley,非週期彗星加C/,無法算出該彗星有意義軌道週期加X/,觀測過程中消失的週期彗星加D/。

3.彗星被觀測到回歸確定其週期性,則P/將冠上官方序號,如1P即哈雷彗星。
4.彗星碎成好幾個,則在名字後面加上-A,-B,-C來區分每個碎核。
5.保留發現者名字來命名彗星的傳統,如百武彗星C/1996 B2(Hyakutake)。


編註:對原文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Comet Siding Spring skims past Mars"


延伸閱讀:《台灣共享榮耀 ALMA望遠鏡證實宇宙最冷地
亞洲第一位 印度探測器成功進火星軌道
揭開太陽系謎團 沉睡的羅賽塔號再上路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