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三防線嚴陣以待伊波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陳清芳(中央社記者) 

衛福部布下邊境攔截、1922境內通報、醫院隔離收治等三道防線。假如出現伊波拉病患該怎麼治?專家的答案是「支持療法」,此外就是姑且試用日本富士的試驗藥物,但是最多也只有20人份。

文章插圖

今年西非爆發近40年最嚴重的伊波拉疫情,伊波拉病毒走出非洲,入侵歐美,世界各國「看到非洲來的黑人生病就緊張」,台灣提心吊膽,也擔心萬一伊波拉病毒在中國大陸落腳,要如何應對。 

中國大陸感染機率高 台灣不可不慎

雲南省麗江市的機場,這天兩岸直航班機延誤兩個多小時,台灣旅客百無聊賴,盯著候機室大螢幕一再播放「埃博拉(伊波拉)」防疫卡通,就算不知道的人,也明白畫面中的黑人就是得了伊波拉,才會又是發燒嘔吐又是昏倒流血。

​這個卡通暗示著,中國如果出現伊波拉病例,是非洲黑人帶來的;然而,台灣卻要有另一種警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指出,伊波拉拐個彎從中國大陸間接入侵台灣是「可能性之一」,理由是中國大陸與非洲往來頻繁。

文章插圖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周志浩指出,伊波拉病毒不會空氣傳染,可是會隨著病患搭乘航班向境外擴散,台灣與疫區國家鮮少往來,從當地入境台灣的旅客每年僅有千餘人來看,伊波拉病毒直接入侵台灣機率不到1%。

相較之下,中國大陸、美國、法國等國,卻被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的科學家維斯比那尼(Alessandro Vespignani)點名,是出現伊波拉病例機率最高的幾個國家。

尤其,中國大陸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殃及鄰近國家地區,台灣餘悸猶存,之後的H1N1新流感、H7N9禽流感到當前的伊波拉病毒,每次遇到疑似病例,往往牽動兩岸防疫單位的敏感神經,日前一名尼日籍男子從台灣轉機至寧波機場入境,因為發燒遭留院觀察而引發伊波拉虛驚,即是一例。

文章插圖

有症狀打1922 千萬不要自行就醫

衛生福利部布下邊境攔截、1922境內通報、醫院隔離收治等三道防線,在第一道防線最前端要求歐亞洲航線入境旅客誠實填寫 「伊波拉入境申報卡(藍卡)」,誠實交代是否曾有疫區旅遊史、病患及動物接觸史,接著在入境發燒篩檢站過濾病例。由於兩岸航班尚未實施藍卡申報,將會隨著大陸疫情動態而調整。

第二道關卡藉由1922防疫專線全年無休、全天候運作,掌握21天潛伏期內的個案,或出現發燒嘔吐疑似症狀的患者,「千萬不要自行就醫,害己害人」,周志浩強調,患者透過1922協助就醫治病,也避免傳染他人。

文章插圖

第三道關卡在於醫療機構對決伊波拉,既要隔離治療病患,還要保護醫療人員免於陣亡。疾病管制署認為,徵召志願醫護,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政府還會提供全套升級防護裝備,再補償醫院收治患者所產生的營運損失,因此不必擔心醫護臨陣落跑,只是這麼做的成本必然很高,每位病人的整體醫療費用高達新台幣500萬到600萬元,行政院長江宜樺已指示動支行政院第二預備金因應。

疾病管制署長郭旭崧認為,有勇氣、有榮譽感的醫療人員大有人在,危險津貼一定要給,SARS疫情之後訂下徵調醫師每人每班1萬元、護理人員則是每人每班5,000元,外界反應階級差別待遇,醫護同命不同價,疾管署將會依風險等級重新核定危險津貼。

文章插圖

萬一感染 20人份試驗藥物備用

站在第一線醫護後面的是「國際伊波拉諮詢專家小組」,成員包括旅美病毒專家何大一博士、美國艾茉莉大學全球衛生學系教授馬理森(Michael D. Malison)、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理諮詢暨資深醫官謝文儒、台大醫學院院長張上淳等人,外籍專家從SARS疫情,甚至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時,即協助台灣防疫。

假如台灣出現伊波拉病患,該怎麼治?國際間仍無黃金準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披露多篇治療報告,實驗中的藥物療效、使用康復捐贈血清等,都有討論空間。疾管署專家的答案是「支持療法」,也就是患者出血就給予輸液、使用抗生素預防後續感染等;此外就是姑且試用日本富士的試驗藥物,但是最多也只有20人份。

文章插圖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加拿大的研究單位和藥廠競相合作研發伊波拉預防疫苗,中國大陸和俄羅斯也不缺席,歐美藥廠紛紛試驗抗伊波拉病毒藥物治療,台灣位於邊陲,不論是為了緊急防疫還是藥物商機,統統沒份,而且顧慮到兩岸關係敏感,向來是搭著防疫夥伴美國和日本的便車,兩岸互動止於通報疫情。

在美國出現護士感染伊波拉的本土病例之後,美國紐約州和紐澤西州規定,從伊波拉疫區返美的醫療人員必須強制隔離,澳洲、加拿大則是禁止西非疫區國人員入境。有了SARS殷鑑,可以想見一旦伊波拉在台現蹤,國人恐慌,外國人恐怕把台灣人當成瘟神,不能期待外國政府對待台灣旅客兼顧人權,再怎麼說,防疫總得自立自強。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