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告訴你「可愛」的秘密

你看到可愛的事物時,第一個反應是不是馬上融化大喊好可愛?現在,史丹佛大學專門研究「可愛」的教授賽恩蓋,要來揭開可愛的秘密。

文章插圖

可愛才活得下來

每次在網路上看到小貓小狗的照片,你會不會大叫「好可愛」然後多停留幾秒?這一次,專門研究美學文化的史丹佛大學教授賽恩蓋(Sianne Ngai)要帶我們深入了解怎麼樣才可愛。

過去,對可愛的研究都聚焦於生物學和演化領域,像是大約 70多年前,奧地利動物學家洛倫茲(Konrad Lorenz)提出人們之所以覺得某樣東西可愛和演化有關,像是嬰兒的大眼讓大人覺得很可愛,可以激起父母的保護欲。而美國古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的著名論文──《在生物學上向米老鼠致敬》(A Biological Homage to Mickey Mouse,暫譯),論述的就是隨著米老鼠被畫得越可愛越沒有威脅性,就越能激起觀眾天生的父母本能。

卡在過去的美學

但是,上述對可愛的研究都聚焦於生物學和演化領域,史丹佛大學教授賽恩蓋想將對可愛的探討轉移到現代美學的層次。

在接受澳洲廣播公司(ABC)的訪問時,賽恩蓋提到「有很多當代審美哲學還卡在 18世紀」。於是,她想反其道而行,不去研究所謂的「美」,反而聚焦於「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碰到的美學經驗」,也就是可愛。

文章插圖

怎麼樣才可愛?

賽恩蓋曾在 2005年的論文中探討什麼樣的特質叫做「可愛」。

賽恩蓋寫道:「越小越不精心設計或越圓滾滾一團團的東西就越可愛,有部分是因為長得小小圓圓的,看起來好像比較能讓人搓圓捏扁,讓人更能控制它。」
「上述只不過是可愛的一些特徵──小小的、軟軟的、單純的還有柔順的,這些特徵可以喚起具體的影響,像是感覺無助、讓人同情甚至讓人失望。因此,像可愛這種比較次要的概念,可能是在所有的概念形成的過程中和所有美感關係都補捉後才出現。」

文章插圖

美化弱者的方式

此外,賽恩蓋也指出可愛東西的黑暗面,除了可以誘發想要擁抱的照顧欲外,還能引起消費者想要掌握和控制的虐待欲。賽恩蓋說,可愛「是一種美化弱者的方式」、「可愛取決於個人對弱者的情感,這也是為什麼可愛的東西受傷時會變得更可愛。」

作家哈里斯(Daniel Harris)就在他的書《可愛、古怪、飢餓和浪漫:消費主義的美學》(Cute, Quaint, Hungry and Romantic: The Aesthetics of Consumerism,暫譯)中寫到,斷了一隻腳拄著拐杖的泰迪熊更惹人憐愛,因此有許多玩偶身上都會故意設計OK蹦還有眼罩,或是像小熊維尼一樣傻里傻氣,刺激人們掏錢購買。

文章插圖

日本萌文化賺大錢

而提到資本主義文化的可愛代表就不能不提日本。日本在二戰後發現自己的軍事還有經濟力量大減,不過強調可愛的卡哇伊文化卻蓬勃發展,因此希望可以透過可愛的力量還有萌文化刺激消費。賽恩蓋提到,當人們遇到可愛的東西時會想要占有甚至撫育它,如此一來可以激起人們的購買欲。

可愛不一定好

此外,可愛有時還會和施虐搭上關係,所以「可愛」不一定帶有正面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描述一個東西「可愛」時,不一定可以快速分析出說者是褒是貶。反觀描述一個東西「美」,內心的價值判斷不需再推敲。

所以,QUARTZ的報導提到,可愛雖然比所謂的美來得渺小,也不是主流研究的重心,但還是非常有價值,像是當人們遇到可愛的事物時,往往會模仿他們。舉例來說,人們遇到小狗和嬰兒時說話會變得可愛,這就是可愛驚人的力量。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