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兒扭頭掙脫掌控 4/12這天的地球24小時

首圖故事:騎手努力要制伏桀驁不馴的馬兒......

文章插圖

烏拉圭—馴服跨間坐騎

一名加烏喬人(gaucho,指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混血族群)在傳統克里奧爾(Creole)慶祝周上參加馴服野馬活動,這些馬匹有些是完全野生,有些則尚未被馴化。

只有人類能辨認和處理複雜的情緒嗎?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現,天性纖細敏感的馬其實對人類的「負面情緒」一清二楚。

延伸閱讀:《研究:馬知道你正在生氣

文章插圖

伊拉克—在戰亂中活下的動物

圖中的熊洛拉(Lola),以及獅子辛巴(Simba,不在畫面中)是唯二在摩蘇爾城(Mosul)動物園活下來的動物,牠們已經被送往約旦的動物復原中心接受照顧。

戰亂、經濟動盪總會讓動物園裡的生物們受到波及,位在加薩走廊的動物園可汗優斯(Khan Younis)便是其中之一。由於 2014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七個禮拜的戰爭,使得雇主沒辦法取得足夠的食物來養育這些動物。在 2016年8月,這些動物也由動物福祉組織四爪子(Four Paws)救了出來。

延伸閱讀:《世上最糟動物園 總算找到新家

文章插圖

菲律賓—帶上面罩好過節

在菲律賓馬林杜克省(Marinduque)內,一名戴著面具的小女孩準備要參加傳統慶典莫里奧內斯節(Moriones)。「Moriones」翻成中文就是「面具的節日」,每到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一同上街狂歡。

講到面具的慶典,就絕對不能不談威尼斯嘉年華,威尼斯嘉年華是個從 12世紀一直舉辦到現在的嘉年華,參加的人都會戴上面具遮住臉,享受沒有人認出自己的自由,但 2016年的活動卻跟往年不太一樣,所有人得先把面具拿下來給警察看才能進到會場裡狂歡。

延伸閱讀:《威尼斯嘉年華開跑 警察:先安檢再玩

文章插圖

北韓—街道上插滿國旗

一名男子走在插滿北韓與朝鮮勞動黨旗幟的街道上,這些旗幟是用來慶祝本月 15號的「太陽節」(Day of the Sun)。

「太陽節」是金日成 105歲冥誕,北韓官方曾發表聲明,表示他們可能會在這天進行洲際彈道飛彈,甚至是核彈測試。隨著時間逼近,相關國家也越來越緊張,也讓美國從 9號開始有所動作。

延伸閱讀:《美海軍戰隊進駐朝鮮半島 緊盯北韓下一步

文章插圖

南非—貪汙總統快下台

示威者在南非首都普利托利亞(Pretoria)高聲抗議,表達對南非總統祖瑪(Jacob Zuma)貪汙作為的不滿,並要求他馬上下台,不過祖瑪也表示他絕對不會下台。

本月 5號,南非憲法法庭推翻了南非政府在 2009年設立的犀牛角國內貿易禁令,對犀牛商人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卻也讓動保團體感到擔憂。

延伸閱讀:《犀牛角貿易重返南非市場 利弊雙方各執一詞

文章插圖

孟加拉—在監獄前看守

維安人員擋在卡希姆普爾(Kashimpur)監獄的聯外道路上,因為裡頭正在處刑伊斯蘭極端分子。

國際特赦組織在 11號公佈了 2016年的死刑人數,指出全球的行刑人數相比於前一年下降了 37%,不過國際特赦組織也譴責中國政府持續隱瞞實際行刑人數的作為。

延伸閱讀:《2016年執行死刑數出爐 人權組織籲中國公布處刑數字

文章插圖

加拿大—雙手接過國旗

巴基斯坦女孩瑪拉拉(Malala Yousafzai)從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手中接過加拿大國旗,象徵瑪拉拉成為加拿大榮譽公民。

在頒獎典禮上,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稱讚瑪拉拉為了她的信念所做的努力,他說:「我們感謝妳勇敢地在許多地方發聲。從今天開始,我們很驕傲地稱呼妳為加拿大人。」

延伸閱讀:《「我們很驕傲地稱呼妳為加拿大人」 瑪拉拉獲頒加國榮譽公民

文章插圖

匈牙利—向警察遞上一朵花

在匈牙利議會前,一名女子向眼前的警察遞上一枝白花。

他們正在抗議匈牙利議會在近日通過的國家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因為該法案將會讓象徵學術自由、社會開放的中歐大學陷入無法運作的危機。

延伸閱讀:《一所大學背後的權力鬥爭 當匈牙利政府對上金融巨鱷

文章插圖

美國—反對譴責敘利亞

俄羅斯駐聯合國副大使薩夫隆科夫(Vladimir Safronkov)舉手否決了敘利亞化武事件的決議草案。13號,聯合國擬定草案要譴責敘利亞使用化武,並要求敘利亞政府配合調查,而擔任常任理事國的俄國投下了否決票,使得這份決議無效。

本月 4號,敘利亞西北小鎮遭到疑似化武攻擊,大街上充滿窒息而死的罹難者,現場宛如毒氣地獄,至少有 70人在這起攻擊中喪生,其中不乏孩童。

延伸閱讀:《敘利亞化武攻擊70死 看不見的毒氣煉獄

文章插圖

英國—你今天「吃」水了嗎?

一名男子手上拿著使用凝膠式容器裝載的水球,此設計由英國團隊「跳過岩石實驗室」(Skipping Rocks Lab)研發,它標榜著這樣的設計能夠解決人們使用過多塑膠瓶的問題。

該研究團隊也以「可以吃的水」當作招牌,強調消費者可以把它整個放進嘴巴解渴。

延伸閱讀:《口渴來「吃」顆水 環保喝水新選擇


編註:地球 24小時讓你迅速掌握世界大小事。意猶未盡的朋友,歡迎點選左欄的「地球 24小時」看更多!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