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MBA學當企業家,當心企業可能不領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藍弋丰 

念個 MBA 學習管理知識的同時,還可認識班上同學增加企業界人脈,從此就能在產業界自由翱翔,或是能夠創業,許多人抱持著這樣的夢想,而學校也需要吸引學生,雙方一拍即合,而隨著青年創業風潮興起,美國各院校 MBA 課程也紛紛往「企業家學程」方向邁進,只是問題是,結果大多數 MBA 畢業生並沒有創業,而企業家學程這種方向,傳統大企業不怎麼領情。

文章插圖

各院校課程設計受到新世代學生嚮往創業潮流的影響,新世代學生們在媒體吹捧矽谷創業文化的時代潮流中成長,以許多科技業自行創業的典範人物為偶像,如亞馬遜(Amazon)的貝佐斯(Jeff Bezos)與 Facebook 的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這個世代的學生在耳濡目染下嚮往畢業後青年創業,為了迎合學生的喜愛,吸引學生報名繳學費,課程方向也就往訓練企業家精神與創業相關知識傾斜。

即使是名校如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或史丹佛商學研究所(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也不能免俗,麻省理工學院宣傳學校有實驗室、工作室、新創加速器,以及各種黑客松,以吸引 MBA 學生。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University of Virginia Darden school of business)的 MBA 課程則提供學員新創育成中心、創投工作室以及設計課程,幫助學員學習創業。

這些充滿創業精神,因此追求學習創業的企業家學程的學生,他們的創業渴望甚至扭曲了學校提供的學程方向,然而,矛盾的是,畢業後真正勇於創業的卻只是少數。

圖為一名網友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MBA學成後,卻無法把所學應用在職場的狀況。

據彭博社統計,2015 年在所有相關 MBA 學校畢業生中,畢業後創業的中間值只有 3%,即使挑出創業率最高的 10 大 MBA 名校,最高的百森商學院(Babson)畢業後立即創業者也只有 19%,其次是史丹佛的 16.4%,再次是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UC Berkeley, Haas School of Business)的 12.5%。其他知名大學中,哈佛大學只有 9.2%,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則僅 7%。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學生 MBA 畢業後,並沒有創業,還是走上傳統的職涯方向,絕大多數都前往顧問公司、金融業、科技業,以及消費性產品產業大企業找工作,但是,這些大企業可不大認同企業家學程所教出來的學生,人資部門表示,這些課程所教導的特質,如創意、合作能力、說故事能力,成熟的大型企業不大需要,大型與中型企業所要雇用的人才,需具備的是領導力與策略性思考。

嬌生(Johnson & Johnson)招募團隊透露慘痛教訓,嬌生有一年曾經雇用十餘名企業家學程的 MBA 畢業生,結果發現這些畢業生很不願意聽從指示,對公司業務很容易就感到無聊,也常常無法融入大型組織的企業文化,有時在大企業中,需要的只是照章辦事的螺絲釘員工,結果學了一身創業課程的畢業生反而格格不入。

文章插圖

職涯規劃決定該不該念 MBA

但這並不代表名校 MBA 無用或失敗,的確有許多企業家學程 MBA 畢業生創業成功的案例,莎拉蘭保(Sarah Rumbaugh)就讀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 MBA,畢業前一年就想好了創業計畫,2014 年時成立人力資源網站平台  RelishCareers.com,媒合畢業生與雇主,過去 3 年來,她的新創事業得到 120 萬美元創投資金,並成功與大企業客戶合作,包括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萊雅(L’oreal)、安德瑪(Under Armour)。

伊來得蕭山(Elad Shoushan)原本在奇異醫療部門(GE Health)與其他公司工作過,2012 年他決定攻讀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 MBA,以完成創業夢想,2013 年時他創立新創事業 Ready4,募得創投資金 1,500 萬美元,他認為從 MBA 學得的知識技能幫助他創立公司,這些技能相當有用,人資部門應該更重視這些能力。

許多科技公司也跟蕭山一樣喜愛企業家學程畢業生,這點和嬌生等傳統大企業恰恰相反。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麥庫姆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McCombs School of Business )表示,商學院的 MBA 畢業生有三分之一畢業後加入科技公司,而科技公司雇主很喜歡畢業生具備自動自發、有彈性、不害怕冒風險的企業家精神。

也就是說,如果想加入老式大型官僚組織的傳統大企業,企業家學程可能是致命傷,但若是體質相反的科技業,這些特質反而吃香。但是學生讀了為創業而設的課程,卻大多不創業,這也顯示許多學生就讀相關 MBA 的決定相當盲目,因為無論如何,就讀前 10 大名校的 MBA 相當昂貴,學費加上就讀而損失的收入機會成本,2 年下來可能代價高達 30 萬美元,相當於約 903 萬元新台幣,即使念完有助創業,這樣的創業成本未免有點太過高昂。

文章插圖

美國正面臨學貸危機,2003 年時,學貸總餘額 2,407 億美元,佔家庭債務比率 3.3%,如今已經爆增至 1.3 兆美元,佔家庭債務比率高達 10.6%,每 6 個美國成人就有 1 人背負學貸 ,儼然就要發生學貸金融危機,這股歪風正是因為大量美國人希望靠著念書創業或找到更好工作,因而大量進入高等教育,而學費又節節上升,結果就是學貸大幅膨脹。

背負這些債務是否真能投資有回報成了一大問題,首先是畢業率並未提升,因此越多人入學,就越多人遭當掉,無法畢業得到學位的學生,自然很難找到更好工作來償還學貸,使得這些學貸的還款率岌岌可危。另一方面,美國大學學歷工作薪資成長速度遠低於學費成長速度,這使得高等教育畢業生越來越難償還學貸,學貸嚴重拖欠償付超過 90 天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家庭貸款,每年有將近 110 萬人學貸債務違約。

美國頂尖名校的課程當然有其作用,只是相對應的代價也十分高昂,至於非名校,狀況又各有不同,不論如何,要是學生一開始職涯規劃就偏離方向,不是創業家的料卻想學創業,不進科技公司而是想擠進傳統大企業,學用脫節,那就算是名校也枉然。當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這股 MBA 風潮,恐怕無法幫美國企業增加人才、為經濟加溫,反而成為學貸金融風暴的推手。教學成就受到普遍肯定的美國名校都如此,台灣對於高等教育的想法,恐怕也得重新思考了。


延伸閱讀:《畢業了然後呢? 中國和印度面臨龐大「打發時間世代」
薪水太高 Google無人駕駛車計畫人才出走
作家:學再多一樣找不到工作

參考資料:
01 Here’s a Really Expensive Way to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02 Student Debt Is Eating Your Household Budget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