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強勢」不靠優勝劣汰,考古發現:「懶惰」更有利於物種進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Emma stein  

一項新研究表明,新陳代謝率更高的物種更容易滅絕,至於那些懶洋洋、動作遲鈍、能不動就不動的古物種反而更長壽,在世代交替的縫隙中一路活到現代。

文章插圖

現實中,有種人總是懶洋洋,堪稱敵不動我就不動,能坐不站、能躺絕對不坐,現在,想念叨這類人之前先等等,由美國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 Luke Strotz 領導的一項新考古研究發現,能量耗費越少的物種壽命越長。

該團隊共分析 299 種軟體動物,包括扇貝(scallop)、從 533 萬年前上新世(Pliocene epoch)開始就居住在大西洋西邊區域的蝸牛(snail)、蛞蝓(slug)等,很快地,研究人員便發現了差異:那些已滅絕的物種,其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往往高於至今仍活在世上的物種;換句話說,能量需求較低的物種比需求較高的生物更容易在世代更迭中存活下來。

文章插圖

堪薩斯大學演化生物學家 Bruce Lieberman 對此表示,也許從長遠來看,動物的最佳進化策略是反應越慢、越懶越好,適者生存理論也許換成「懶者生存論」會更好。

不過人類不是軟體動物,生理構造完全不同,如果你整天關在房間內吃泡麵、體脂肪超標,還是有機會早死的,這種「懶」套用在人類身上,不是說終日無所思維,倒像是道家所談的無為,當你需求越少、越順應時勢時,不用靠優勝劣汰,你也能以慢活姿態活得精采──有思考性的懶。

文章插圖

劍橋大學生物人類學家 Danny Longman 在《CNN》報導中也說,一家開銷小的公司更能抵禦經濟衰退,假如一個物種生存所需能量越少,牠們越有可能捱過食物供應減少的窘況,「事實上,最近已經證明,與其他胎盤哺乳動物相比,人類及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能量消耗算非常低,這可能就是我們和其他哺乳動物相比更長壽的關鍵。」

新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 B 系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