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尼日政變
華郵指出,近年伊斯蘭極端主義盛行及當地俄羅斯影響力日增的尼日,總統衛隊今年7月罷黜親西方的總統貝佐姆(Mohamed Bazoum),首都尼阿美到處能看到支持政變民眾揮舞俄國國旗的畫面,場景與之前布吉納法索、馬利發生政變時相似。
政變也讓尼日盛產鈾礦映入國際眼簾。專家表示歐洲國家被迫要因應這對核能業的衝擊,尤其過去也曾殖民尼日的法國。此外尼日也是美國在區域的重要盟友,美軍一度在當地部署800人,並把阿加德茲(Agadez)一處軍事基地用做無人機基地。
法新社指出,今年7月26日,尼日民選總統貝佐姆(Mohamed Bazoum)遭衛隊成員推翻,衛隊領袖蒂亞尼(Abdourahamane Tiani)隨即接管權力。
西非經濟共同體(ECOWAS)8月10日表示有做軍事介入尼日的準備,同意派遣待命部隊「恢復憲政秩序」,但並未宣布介入時間,同時又說願尋求外交途徑解決。
尼日的新軍事統治者擬議,在權力還給文人領袖前,實施最長3年的過渡期。
2022年1月、9月:布吉納法索政變
布吉納法索去年經歷兩次政變。
2022年1月,中校達米巴(Paul-Henri Sandaogo Damiba)率領的叛軍逮捕總統卡波雷(Roch Marc Christian Kabore);9月30日,軍方宣布革除達米巴職務,改由上尉特拉奧黑(Ibrahim Traore)擔任過渡總統,直到2024年7月舉辦總統大選。
華郵指出,五角大廈在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Ouagadougou)派駐綠扁帽特種部隊,美國國務院也雇人代訓布國軍隊,以抗衡日益升高的伊斯蘭好戰份子威脅及在當地活躍的俄國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傭兵。
2021年10月:蘇丹政變
自獨裁者巴席爾(Omar al-Bashir)下台後,蘇丹軍方和文人領袖就共攬大權。在雙方經歷數週緊張關係之後,軍事領袖柏罕(Abdel Fattah al-Burhan)率領的部隊於2021年10月25日發動新的政變。
今年4月15日,柏罕與他的前副手達加洛(Mohamed Hamdan Daglo)之間爆發戰爭,至少5,000人喪命。
2021年9月:幾內亞政變
受美國訓練的幾內亞特戰部隊指揮官頓波雅(Mamady Doumbouya)中校,2021年9月率領的叛軍掌控了幾內亞,並逮捕幾內亞第一位民選總統、83歲的康得(Alpha Conde)。
康得被罷黜前為尋求連任修憲、將反對派候選人下獄而引發連年示威。
頓波雅承諾會在2024年底之前把權力還給民選文人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