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亂告白的地球24小時】11/14 米開朗基羅留下的唯一銅雕

首圖故事:從 19世紀以來的爭論告一段落了......

文章插圖

英國—終於確認是他的

在皇家藝術研究院裡,人們正在欣賞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銅雕「羅斯柴爾德銅雕」(Rothschild Bronzes)。

從 19世紀開始,這座雕像出自誰之手就受到廣泛爭論。本月 15號,劍橋大學領導的跨國團隊終於證實這座雕像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這也意味著「羅斯柴爾德銅雕」是米開朗基羅留下的唯一一件銅像雕塑。

藝術專家艾弗裏(Victoria Avery)在受訪時指出,其實大家也可以從雕像裡找到米開朗基羅在雕塑人體紋理時獨特的習慣,她說:「通常他會把腹部六塊肌變成八或十塊肌。」

文章插圖

法國—「一公斤」的標準要靠它

在國際度量衡局,一台國際公斤原器的複製品被兩層密封的玻璃罩子封住,根據目前的規範,只有和它一樣重的東西才算 1公斤重。

然而,科學家們其實知道,用國際公斤原器來定義 1公斤到底多重並不是個好方法。如果要定義 1個基本物理量的單位,最好要找到 1個不會因為時間、地點有所改變的定義方式。

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的物理學家史蘭明格(Stephan Schlamminger)就說:「如果外星人來到地球,我們除了物理之外還能聊什麼?如果我們要聊物理,就必須要有共同的單位,如果我們說我們的質量單位是一塊放在巴黎的金屬,那我們就會被全宇宙取笑。」

延伸閱讀:《成為宇宙笑柄的定義 地球上的一公斤是多少?

文章插圖

梵諦岡—若隱若現的美

聖伯多祿大殿(Saint Peter's Basilica)的圓屋頂籠罩在薄霧之中,與後方的藍天構成一幅美麗的景致。

每到觀光景點,遊客不免拿出相機和著名地標合照,美國自由女神像、印度泰姬瑪哈陵、法國《蒙娜麗莎》都華麗入鏡,但英國攝影師柯蒂斯(Oliver Curtis)和大家不一樣,他專拍熱鬧地標的另一面......

延伸閱讀:《「看錯面」的感動 英攝影師帶你看見名勝的另一面

文章插圖

孟加拉—洛興雅人中心

在孟加拉緊鄰緬甸的科克斯巴扎爾縣(Cox's Bazar)附近,畫面中新建好的庇護所會充作洛興雅人(Rohingya)的遣返中心。

今年 8月中,聯合國發布獨立調查報告,在這份措辭嚴厲的報告中,點名緬甸軍高層展現出「種族屠殺的意圖」,但是對於現狀能帶來多少改變,這仍是個未知數。

延伸閱讀:《聯合國:緬甸軍種族屠殺洛興雅人

文章插圖

印尼—向曾經的皇室再見

在印尼城市丹帕沙(Denpasar),一名男子看著丹帕沙皇室成員Ida Anak Agung Ayu Oka Pemecutan的火化儀式。

同樣在亞洲國家,這幾年來,自稱來自奧德王朝的印度王子拉扎(Ali Raza)一直獨自住在位於新德里叢林的「宮殿」Malcha Mahal,他生前都謹守著家中的信念「平凡是種罪過」,堅持自己血液中流動著高貴的血液,也少與外人交流——儘管他實際上過得非常清苦。

拉扎在 2017年9月2日因病逝世,但是一直到 11月7日,他才被發現倒臥在木板床旁的地板上,這也讓這個性格乖張的「皇室」家庭再次蔚為話題。

延伸閱讀:《隔絕「下等人」隱居「皇宮」 獨自在叢林中病逝的印度王子

文章插圖

中國—螃蟹一呀爪八個

在一座位於江蘇的養殖場裡,一名女子正在檢查淡水蟹的養殖狀況。

地球另一端,今年初,瑞士政府針對動物福利法案進行大翻修,其中也禁止了一項瑞士傳統料理:活煮龍蝦。

延伸閱讀:《活煮牠們不可以 瑞士禁止傳統龍蝦烹飪法

文章插圖

巴勒斯坦—兩天的衝突休止了

在加薩走廊的街頭,巴勒斯坦居民開心地互相分送甜點,慶祝和以色列的停火協議以及以色列國防部長辭職。

而停火協議的出現,必須從本月 11號的衝突開始說起......

延伸閱讀:《「這裡沒有安全的地方」 加薩走廊停火協議後,以巴的未來在哪裡?

文章插圖

美國—被大火融毀的車子

在「坎普大火」(Camp Fire)肆虐後,一輛半毀的轎車孤伶伶地待在荒野之中。

這一周,加州就有 23萬英畝(相當於 3.4個台北市)的土地被燒毀、超過 30萬人被撤離、全美則投入 9,000名消防人員在救災行動中。但對有些居民來說,他們真的累了。

延伸閱讀:《兩年內五次撤離警報 美國加州居民現「撤離疲勞」

文章插圖

奧地利—納粹用過的保險套

在位於維也納(Vienna)的保險套博物館裡,納粹德國陸軍(German Wehrmacht)使用過的保險套也在展示品之列,畫面中的字牌寫到:「納粹德國陸軍專用。使用後立即銷毀。」

使用保險套是安全性行為的其中一個要點,但是對肯亞漁夫來說,保險套會成為他們出海的熱門必需品,可跟性一點關係都沒有。

延伸閱讀:《為什麼肯亞漁夫要幫手機「穿」保險套?

文章插圖

墨西哥—請讓我上車

在城市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一名「車隊移民」(Migrant Caravan)的成員正在請求搭便車的機會,希望有辦法在最後抵達美國。

近日,中美洲車隊移民的故事佔據了全球新聞媒體的版面,這一次,【地球圖輯隊】要帶著大家透過《路透社》的鏡頭,跟著宏都拉斯母子的腳步走一小段路,身歷其境移民們的日常生活。

延伸閱讀:《車隊移民的一天 跟著宏都拉斯母子一路向北


編註:地球 24小時讓你迅速掌握世界大小事。意猶未盡的朋友,歡迎點選「地球 24小時」看更多!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