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一新生限定禮物:入學筒

在德國小學的開學日,孩子們除了帶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學校,幾乎人人手裡都會拿上一根特殊的入學禮:入學筒。

文章插圖

首次上學值得歡慶 德國小一生收「入學筒」

在眾多德國家庭裡,家裡的孩子升上小學一年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時刻,孩子們將正式多出「學生」這個新身分。對於德國的家長來說,這一天自然值得好好慶祝一番。

因此,德國幾乎所有小一新生都會在開學那天,收到一個充滿濃濃德國風情的入學禮:入學筒(Schultüten,暫譯)——一根裝滿禮物的大錐筒。上學第一天,孩子們會帶著家長送的入學筒走進學校,放學後才又帶回家拆開,為上學的第一天作結。

文章插圖

早期簡樸 只包零嘴、甜食

根據德國民俗專家坎托(Christiane Cantauw)的說法,德國人奉行入學筒習俗的時間其實相當悠久,最早的文字紀錄可以追溯回 18世紀晚期。當時,入學筒並未如現在精緻,人們通常只會用一般商店裡用的錐形紙筒當容器,簡單包些甜食零嘴就送給孩子們當開學禮。

沒有現代精緻 但可能更盛大

不只沒有現代精緻,早期入學筒也並非全德國共享的習俗,只有在德國中部地區,像是圖林根邦(Thuringia)、薩克森邦(Saxony)、薩克森-安哈特邦(Saxony-Anhalt)等地區比較盛行。

但在這些地方,人們對入學筒可是異常重視,大約自 19世紀開始,有些人甚至會將送入學筒擴大舉辦成小型慶祝會一樣的活動。廣邀親友及教父教母一起為孩子準備入學筒、花上好幾天的時間準備食物,甚至是與街坊鄰居一同慶祝的案例屢見不鮮,有時就算是鄰居小孩上學,人們仍照樣會送上入學筒道賀。

文章插圖

為什麼我會拿到入學筒?

至於如何向孩子們解釋為何他們會在入學這天拿到入學筒,每一家的故事版本都不太一樣。

在早期,入學筒並不是直接交到孩子手上,而是由家長在開學前一晚掛到學校裡頭的樹上,這棵樹會被稱為「入學筒樹」(Schultüten-Baum)。到了開學這一天,家長會跟孩子說,這棵長在學校裡的「入學筒樹」上所結的「果實」(入學筒)已經夠成熟、可以摘下來了,這也代表孩子們應該要上學了,因此孩子們開學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去樹上把寫著自己名字的入學筒給摘下來。

孩子、家庭的身分轉變

民俗專家坎托表示,送入學筒這項習俗對孩子、家庭來說都深具意義,它代表著孩子已經經歷一次身份轉變,這項轉變有些部分與孩子個人有關,有些則與家庭有關。此外,送上一個裝了甜食的入學筒,多少也有讓孩子們辛苦的學生生涯有個更甜蜜起頭的意涵。

文章插圖

戰爭期間花樣多 木鞋也能當禮物

正是因為入學筒背後深具意義,因此即使是在兩次世界大戰、物資較匱乏的期間,父母們還是會想盡辦法準備入學筒送給孩子。根據坎托的說法,當時有些人會改在入學筒裡塞紙、馬鈴薯之類的東西,甚至有人乾脆塞了雙木鞋——但不論禮物是什麼,大家都不希望自家孩子在開學那天什麼都沒收到。

生活型態更忙碌 花錢省時又省力

戰爭結束後,德國的經濟也漸漸富裕起來,此時入學筒的習俗也早已擴散開來,周遭國家像是奧地利、瑞士、波蘭等,也都有人仿效。但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型態也逐漸轉變,因此有些商店便看準家長越來越忙,未必有時間準備入學筒的趨勢,順勢推出已經包裝好的入學筒,或是販售空的入學筒,讓家長只需操心裡頭的禮物即可。

文章插圖

時間花得少一點 錢花多一點

即使花在入學筒上的心思少了一點,但民俗專家坎托也發現,家長們願意在入學筒上花得錢可一點都沒少。根據坎托自己在德國北部明斯特市(Münster)做的調查,光是錐筒本身,家長們就願意花 3-40歐元不等(折台幣約 100元-1,334元間),並花額外的 5歐元(折台幣約 167元)準備禮物,其中一名接受調查的人甚至花到了 100歐元(折台幣約 3,334元)。

不是全部都零食 考慮健康換文具

不過,近年來入學筒裡的禮物也有些變化,早期入學筒裡裝得主要是糖果餅乾沒錯,但近代有些家長會出於健康考量,把一部分的零嘴改成小玩具、文具或是上學用品等。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