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發現新種魚 打架像是在親親

澳洲昆士蘭博物館表示,他們經過一年的研究,發現當地釣客界盛傳多時的藍魚確實是新種類的魚,這被暱稱為藍色混種的魚最大特徵就是,牠們認真打起架來時就像是在親嘴。

文章插圖

釣客界流傳多時

澳洲昆士蘭博物館正式替一隻在民間流傳已久的魚「正名」,他們表示在釣客口中流傳多時的「藍色混種魚」(Plectorhinchus caeruleonothus,暫譯),俗稱「Blue Bastard」,確實是新種類魚。

這次的發現,要感謝昆士蘭韋帕地區的釣客布萊特(Ben Bright),他在 2014年時把釣到的藍色混種魚帶到博物館,魚類學家強森(Jeff Johnson)以及其他研究人員就展開了DNA比對等確認工作,直到最近才正式確認藍色混種魚真的是新種魚類。

過去放在鱸魚家族內

過去,在北澳淺礁區活動的藍色混種魚是被歸類在鱸魚(Sweetlips)的家族中,但沒有人能正確叫出牠的名字。

從寧格魯珊瑚礁到約克角半島,釣客們談論他們看過身上泛出藍光的魚,但因為沒有人知道要怎麼歸類牠,大家就開始暱稱牠是「藍色混種魚」,而這次的「正名」行動,學者們把釣客們對牠的暱稱沿用進了拉丁文學名中,「Caeruleo」代表藍色,而「nothus」則表示混種之意。

談到這次的發現,魚類學家強森說藍色混種魚在當地的釣魚節目和雜誌上都相當有名,能有這樣的發現真的相當罕見,他也表示北澳一帶常見鱷魚和鯊魚,這也讓藍色混種魚的驗證行動變得難上加難。

文章插圖

年紀越大越 blue

透過布萊特提供的照片,強森等學者發現藍色混種魚的背脊有 12節,這和鱸魚相當不同,最特別的一點是,藍色混種魚會隨著年紀增長改變外貌色澤,年輕時的牠們身上會有黑黃相間的帶狀色彩,直到成年時又會轉變成帶有銀光的藍色,牠們最大可以長到 1公尺長。

關於打架  牠們可是認真的

不過,真正讓藍色混種魚跟其他魚類分開看待的「關鍵特色」莫過於牠們的「親嘴打架」行動,每當成年的公魚發現有其他公魚入侵自己的地盤時,牠們就會直直地游上前去打架,公魚會大張魚嘴緊緊扣住對方,並開始激烈地「扭打」,釣客光從水面上就能清楚看見牠們激烈打鬥的情況。

強森說:「我和幾位釣客聊過,他們說(藍色混種魚)很常會出現這樣打鬥的情況,而且牠們是非常認真的在對戰。」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小補充:什麼是飛蠅釣?

維基百科》介紹,飛蠅釣是利用皮、毛與線等材料製成毛鉤,以栩栩如生的昆蟲造型毛鉤吸引浮游於水面的魚的注意,使牠們誤認為是蠅蟲而跳躍上鉤。飛蠅釣不僅可釣到的魚少、花費較高,大部分的釣者都會依循生態原則,在留下垂釣紀錄以後,用傷害減至最低的方法將釣到的魚放回河中。飛蠅釣是一項非常環保又合乎自然的活動,飛蠅釣的地點常常選在山林溪谷之中。

編註:本報導使用照片已於 2015/9/10得到昆士蘭博物館授權刊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照片。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