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是固體還是液體?充滿不確定的搞笑諾貝爾獎來啦!
上周四(14),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在哈佛大學登場了,快來看看這個有 10萬億辛巴威幣(約 40毛美元,折台幣約 13元)獎金的「殊榮」在今年頒給了哪些科學家吧!

貓咪可以把自己塞進各種容器的神奇能力,是不是也讓你嘖嘖稱奇呢?
Photo: Pixabay貓咪技能:我塞故我在
在古代,貓咪被人當作神來崇拜,現在,科學家要來探討牠們的物理性質。2014年,法國流體力學家弗丁(Marc-Antoine Fardin)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15張照片證明貓咪是液體」的文章,文章內各種貓咪塞在容器內的照片讓他起了研究貓咪究竟是固體還是液體的想法,他說:「這確實帶起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像是怎樣才叫做液體。所以我認為這個研究可以用來強調流體學中一些嚴肅的真實議題。」
宛如液體一般的生物
在研究中,弗丁甚至使用底波拉數(Deborah number,編註)來計算貓咪需要多少時間才會鑽入傾斜的果醬罐,他解釋道:「如果你花上好幾年的時間,用縮時攝影的方式拍攝冰河,你就會看到它從山上滑下來的模樣。」
「貓咪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長時間觀察一隻(鑽進罐子的)貓咪,牠會變得很柔軟、調整自己在容器內的情況,就像液體一樣。」
既是固體也是液體
在研究最後,法國流體力學家弗丁認為,貓咪嚴格來說既是固體也是液體。
編註:根據《維基百科》,底波拉數是指描述材料在特定條件下的流動性。

研究「迪吉里杜管」與打呼關係的學者在上台領獎時,也現場來了一段表演。
路透社防打呼神器看這裡
枕邊人的鼾聲總是讓人抓狂嗎?那就來學這款澳洲傳統樂器吧!
來自瑞士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只要學習演奏澳洲原住民的傳統樂器「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就可以有效降低睡覺時打呼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訓練到舌頭的肌肉,也有效降低了喉嚨裡的「脂肪墊」(fat pads)。
改變人生之路的研究
雖然有人會覺得這不過是把打鼾聲換成另一種(可能也很擾人的)音樂聲,但是這個方法意外吸引了許多人。在研究發表後,其中一名研究者就轉職成「治療用迪吉里杜管」指導老師,目前已經幫助過 2,500名病患。
「升級諾貝爾」之路不遠矣
這份研究最後獲得了搞笑諾貝爾和平獎。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來自蘇黎世大學的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教授普漢(Milo Puhan)在領獎時也打趣地說,有些領到搞笑諾貝爾獎的學者在不久後就「升級」為諾貝爾獎得主,所以「我們的大學校長對我獲獎感到非常興奮」。

圖為給懷孕媽媽專用的陰道播放器,讓肚中寶寶也一樣能徜徉在音樂中。
Photo: babypod
圖為研究貓咪物理性質的科學家上台領獎的畫面,他手上拿的問號人頭與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主題「不確定性」相呼應,畫面左邊則是人體打光燈。
路透社無厘頭卻又發人省思
除了上面幾個引人發噱的有趣研究以外,也有跟活鱷魚接觸後如何影響人們賭博的意願、雙胞胎也沒辦法辨識出照片中的自己、拿著咖啡倒著走會發生什麼事(還有怎麼握住它會比較安全)、人類的耳朵平均一年會長 2毫米(所以人越老耳朵越大)等等各種無厘頭卻又引人深思的有趣研究。
今年沒獎 下次再來
在活動即將告一段落時,諾貝爾獎得主馬斯金(Eric Maskin)在典禮上也鼓勵學者們繼續研究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設立搞笑諾貝爾獎、在「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擔任編輯的亞伯拉罕斯(Marc Abrahams)則鼓勵大家今年如果沒有得獎也沒關係,明年歡迎再來碰碰運氣。

朝舞台丟紙飛機是每年典禮開始時不能少的活動。面對今年的主題「不確定性」,諾貝爾獎得主馬斯金說:「不確定性是唯一真實的東西,大概啦。」
路透社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