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青農新勢力 創意玩出亮眼產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黃雅詩 (中央社駐羅馬記者) 

義大利青農不僅人數是全歐之冠,各種求新求變的創意,更創造出亮眼的產值表現:擁有的農場面積超過國內平均值54%,營業額高於平均75%,聘僱員工數量也超過平均50%。

文章插圖

義大利美食、美酒享譽全球,很多人認為卓越的飲食文化,一部分應歸功於良好農業基礎孕育出的優質食材。誠然,義大利農產除享有得天獨厚的地中海型氣候,也因為持續有年輕新血願意投入農業領域,寫下更多成功典範。

根據義大利最大自耕農協會Coldiretti在2018年公布的統計數據,義大利35歲以下的年輕農場經營者,在2017年增長了9%,約有5萬多名年輕農場經營者,不僅人數位居全歐之冠,義大利女性青農的比例也特別高,占了30%。

不少義大利農業專家觀察發現,年輕人返鄉務農,不只有助防止農村人口結構老化,傳統產業後繼無人,更發揮了積極創新的作用,徹底改變義大利農業型態。

文章插圖

舉例而言,傳統農夫可能只管種植,產銷工作一律委外,但一些有商務經驗的青農,在經營農場時,可以直接串連生產到業務行銷等環節,他們懂得運用網路售貨,或創造話題性的小農市場,藉此縮短了「產地到餐桌」的距離。

傳統農夫「靠天吃飯」,氣候變遷或市場供需波動,都可能嚴重衝擊農場的營收和生存機會,不少青農經營的農場則懂得多角化經營,除了栽植畜牧,也兼營教育、娛樂活動,以分散單靠農產品獲利的風險。

一些青農懷著理想,積極推展「社會農業」,讓農場發揮幫助身障人士、更生人、毒癮者就業的功能;另有青農主打農業「美學」,讓農場融入整體都市設計,兼具公園綠地、景觀花園或生產再生能源的效果。

文章插圖

各種求新求變的創意,讓義大利青農產值表現亮眼。義大利自耕農協會Coldiretti數據顯示,義大利青農擁有的農場面積超過平均值54%,營業額高於平均水準75%,聘僱員工數量超過平均值50%。

自耕農協會研究指出,面對義大利經濟衰退、失業率高居不下,農村已再次成為年輕人尋求機會的舞台,無論年輕人想創業,或只是想找個臨時工作,體驗一下自然生活,農村工作提供了各種彈性的選項。

義大利政府與民間機構的財務資助,更大大降低了義大利青年跨足農業的門檻。例如「義大利農業食品市場研究機構」(ISMEA)每年都編列高額預算,幫助有意務農的年輕人購買土地。

根據義大利國家通訊社安莎(ANSA)報導,ISMEA在2019年已編列7,000萬歐元預算,提供18歲到41歲的年輕人首度購買農場的低利貸款。過去三年內,因為ISMEA的財務支持,已促使224名義大利年輕人順利成為農場經營者。

文章插圖

義大利媒體經常報導青年農夫事蹟,吸引更多年輕人逐夢。義大利電視台TV2000今年2月製作了一個《新農夫》(New Farmers)專題,深入義大利南北各個區域,詳實報導12個義大利青農的成功故事。

其中有非常戲劇化的跨領域者。一位34歲的青農喬巴多尼(Daniele Ciabattoni),原本在米蘭娛樂圈擔任顧問,現在開設農場和麵包作坊,堅持以源自古代農村文明的石磨方式製作麵包。他認為人們太習慣於添加物,遠離食材真實味道,決定回歸嚴格的自然古法,用愛和誠心製作健康麵包。

也有顛覆家族事業的革命者。33歲的庫帕內(Maruzza Cupane)在獲得有機農業、地中海水果種植等專業學位之後,卻不打算保守地繼承家業,她把九公頃的家族企業柑橘園改種義大利鮮少生產的溫室芒果和露天酪梨園,試圖讓帶有異國情調的水果,變成義大利餐桌上的「零公里」食材。

相對推崇古法,更有人擁抱科技。另一集介紹的青農迪卡羅(Matteo Di Carlo),把高科技運用在精密農業,他在義大利中部福賈(Foggia)協助管理約500公頃土地,種植蘆筍、花椰菜、菠菜等植物,他用帶有衛星導航的電腦系統,精算分批播種、灌溉、施肥等生產週期,達到控制成本與產量極大化的效果。

安莎通訊社4月9日報導,義大利1,000位青農發起計畫,協助西非小國多哥(TOGO)農民栽植有機鳳梨,希望幫助多哥農民創業、脫貧。

義大利青農不只正在改變義大利農業,也向全球輸出他們的創意。


延伸閱讀:《台灣流行棄高薪當農夫 前工程師:生活變快樂
義大利將出現「失落的二十年」
發現六千年酒渣 改寫義大利製酒史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