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鼠可以 那...鴨嘴獸?
出於好奇,這些研究者決定更近一步。「我們開始思考這個特性在動物王國裡面到底有多普遍,」來自諾思蘭學院自然資源學系、有參與研究的助理教授歐森(Erik Olson)說道,因此他們在自然史博物館找到了一公一母的鴨嘴獸標本。
之所以會挑選鴨嘴獸,是因為牠們和北美飛鼠雖然同為夜行性動物,但棲息地、演化史卻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結果他們發現,鴨嘴獸一樣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發出藍綠色螢光,後來再找到一隻剛被路殺的公鴨嘴獸來研究也有一樣的結果。
吸收這個 發出另一個
這種被稱為「生物螢光」(Biofluorescence)的現象是指生物體吸收了特定波長的光線,再發出另一個波長的光線,一般常見的生物螢光色包含了綠色、紅色、橘色、藍色。
會發光的哺乳類動物+1
過去科學家發現這個現象很常出現在真菌、花朵、昆蟲、魚、兩棲類、爬蟲類、鳥身上,關於哺乳類動物的生物螢光現象則比較少見。這次的研究指出,過去僅有一份 1983年關於負鼠的研究,以及他們在 2019年關於北美飛鼠的研究觀察到哺乳類會發光的現象,而這次的發現無疑是替發光的哺乳類名單多加一筆。
比想像中還普遍的現象?
研究也認為,或許生物螢光在動物王國出現的頻率比他們想像得還要普遍許多,一如參與研究的生物學家安妮奇(Paula Spaeth Anich)所說:「我們一開始只是出於好奇,才會跑去拿紫外線照射鴨嘴獸的標本......但對於生物螢光毛皮這個特徵,我們也很想知道它在哺乳綱演化樹中可以追溯到哪裡。」
一種偽裝方式?
不過為什麼鴨嘴獸的毛皮會發光,目前還是個未知數。研究推測,鴨嘴獸可能是透過吸收和轉化紫外線,來避開對紫外線比較敏感的掠食者,也可能是透過發出藍綠色螢光來作為一種偽裝。
也可能沒有特別理由
當然,發光的毛皮也可能一點用處都沒有。
「只因為(在鴨嘴獸身上)找到生物螢光的現象,並不代表它是基於特定目的而存在的,」美國杜克大學的感知生物學家約翰森(Sönke Johnsen)說道,他解釋有些動物特徵的存在其實沒有特別的理由,就只是在那裡而已。
一切是為了記錄
其實這份研究多少也抱持類似看法,有參與研究的助理教授歐森表示,其實他們刊出這份研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想要記錄下鴨嘴獸的發光特性,也希望未來能吸引更多學者對此展開研究。至於現在,歐森一夥人打算繼續調查自然史博物館裡其他的夜行性哺乳類動物。
「敬請期待。」歐森打趣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