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口交通便利 韓人熱衷爬山健行
「現在的人去爬山大部分都是為了健康」,大韓山岳聯盟事務次長金成基指出,隨著經濟及科技快速發展,韓國人活動量較以前大幅減少,舒適的居住環境與過量的飲食供給反而造成身體負擔,隨之出現許多文明病,此時隨處可見又不必花錢的健行步道就成了維持身體健康的最佳選擇。
「我也去過其他不少國家爬山,多數都要自己開車好幾個小時才能抵達;但韓國不一樣,坐個地鐵就能到登山口了」,談起韓國人愛爬山的原因,金成基認為,交通方便是主要原因之一。
韓國國土與台灣一樣山脈連綿,山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65%,就連在首都首爾也到處可見坡道與山丘。如同中央山脈般貫穿朝鮮半島的白頭大幹包括位於北韓與中國邊境的白頭山、橫亙兩韓的太白山脈,延伸至韓國南部的智異山等,成為孕育韓民族文化及歷史的命脈。最初開墾山間林道主要是為採集生活資源、地區交通,以及後來的林業開發等經濟需求。
據韓國登山健行支援中心提供的資料,一般認為,韓國在1920年代日治時期開始出現純粹以「登上山頂」為目標的概念,但真正成為廣受大眾喜愛的「國民運動」,則是受到2003年韓國修訂《勞動基準法》、導入週休二日制度,2007年國家公園不再收取入園費,以及後續濟州、智異山健行路開通等政策帶動。
從事登山健行活動的人數在當時急遽增加,韓國山林廳調查統計,2008年約有1,500萬人表示每個月至少登山一次,以5,000萬人口計算,占比達三成。而根據韓國調查機構韓國Research在2019年4月進行的抽樣調查,62%成人表示每個月至少會進行一次登山或健行活動。
從文化體育觀光部的國民生活體育調查報告中也能一窺登山健行活動在韓國的高人氣,在韓國政府著手制定林道管理10年計畫的2011年,「走路」與「登山」被選為韓國人日常運動參與度最高的活動,占比分別為31.9%及16.2%;到了2020年,這兩項活動仍分別以41.9%及17.6%高居前兩名。
與當地居民合作 偏遠山野嘗道地「林飯」
韓國最高峰為位於濟州島、海拔1947.06公尺的休眠火山漢拏山,大約只有台灣最高峰玉山的一半高,也因此,韓國多數登山路線都能在一天內完成,只有漢拏山、雪嶽山及智異山可能有過夜需求,若想攀登這三座由國家公園管轄的高峰,必須事前申請入山及山屋住宿,不過山屋僅提供基本休憩及煮食設備,登山客必須自行攜帶糧食上山。
除國家公園外,由登山健行支援中心管轄的全國13個林道中較偏遠地區,則與鄰近村落合作提供「林飯」(local forest food)。
林飯最初是在江原道非軍事區(DMZ)亥安盆地環林道提供的露天自助餐廳及便當服務,主要是利用當地山林野菜烹調的料理,也會協助轉介當地民宿給需要留宿的訪客,不僅讓登山客有機會嘗到道地口味,這項計畫也有助當地居民增加收入。
安全事故不容輕忽 政府推行山林教育
隨著登山健行活動盛行,山林破壞及安全事故增加等負面影響不容輕忽,「比起推廣登山活動,教導民眾正確登山知識才是最重要的」,金成基表示,山岳聯盟除開設登山知識相關課程,也提供搜救人員技術指導,希望降低事故發生機率。
同時,韓國政府除成立國立山岳博物館與國立登山學校等推廣山林文化及知識,也設置登山健行支援中心,舉辦體驗教室及營隊活動,提供登山健行相關講師與搜救隊員可實際運用的山林安全知識課程及林道登山指導師養成教育。
據山林廳統計,韓國境內登山路徑範圍至2011年擴充至3萬3,372公里,在五年內成長約一倍,顯示登山健行活動熱度快速增長,但政府也注意到登山人潮與過多不必要設施對山林破壞及周圍居民的影響,因此在2011年擬定林道管理10年計畫,清楚劃分各類林道主管單位,並依不同目的規劃不同類型林道,例如垂直型的登山路、水平型的環林道健行路,以及複合型的休閒、運動路線等,便於民眾依需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