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西班牙那球出界沒,科技說了算? AI、VAR、門線技術,足球場上的三位老大哥監控中

世界盃如火如荼地開打,足球為地球上最多人熱衷的賽事之一,任何得分失分都茲事體大。為了減少裁判失誤、克服人類雙眼所能及的的視野極限,科技終於介入了足球賽事。透過科技的運用,協助裁判更有效地掌握場上狀況,強化執法精準度,一場彷彿電影《全民公敵》的低配版的全面監控正悄悄在球場上進行。

文章插圖

1986年,阿根廷球員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的「上帝之手」事件,爭論多年,一度引起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緊張氣氛,奈何裁判沒看清。直至多年之後,馬拉度納本人受訪時承認是「手球」才塵埃落定。

▲隊友傳出一記高吊球後,馬拉度納在空中偷偷用左手把球給送進球門,但裁判仍判定這球成功得分。

此外,在廣大的足球賽場上,各種違規、演戲、難以判斷的進球也不斷上演,裁判有多少眼睛都不夠用。為了減少這些爭議,科技終於開始介入賽事,引進科學技術,協助裁判更有效率地掌握場上狀況,強化執法精準度。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球門線技術(Goal-Line Technology)與影像輔助裁判(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皆已成為大型賽事中的抓漏機器。今年卡達世界盃更加入最新AI技術,讓判斷更加精準。

「我進去了,我又出來了」幽靈球判定爭議大

誤將球踢進自家球門的「烏龍球」,白白送對手分數雖讓人哭笑不得,但乍看像踢進球門了,但其實沒過門線的「幽靈球」,才真正令人氣惱。

歷史上幾顆著名的「幽靈球」都影響甚遠,像是1966年的世界盃決賽,英格蘭對決西德,上半場加時賽英格蘭前鋒靴斯(Sir Geoff Hurst)一踢,球射中門楣落地彈出,裁判判定該進球有效,英格蘭憑藉這球成功反超,最終加時後以4:2擊敗西德。29年後,透過電腦技術分析才證實了當時為誤判,但一切也都晚了。

直至2010年,世界盃十六強賽事,同樣是英格蘭對上德國,上半場結束前,英格蘭林柏特(Frank James Lampard)從禁區遠射一球,同樣擊中門楣落地彈出,但被判定為未進球。這場比賽最終為英國飲恨落敗,該球還被足球迷們笑稱為「還債」。

▲1966年的世界盃決賽,英格蘭對西德,英格蘭前鋒靴斯的射門是否為有效進球引發爭議。

此外,2018年世界盃,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外圍賽中,巴拿馬對上哥斯大黎加,也同樣出現幽靈球。不只讓巴拿馬成功挺進小組賽,也連帶讓美國在外圍賽中宣告出局。

雖然整體來說,幽靈球出現的頻率也不算多,但每有出現就讓人捶心肝。因此作為輔助的門線技術也應運而生。2012年,克服各種對準確率質疑的聲音,國際足球協會(FIFA)最終還是妥協,全票通過決議,將此項技術運用於正式比賽中。

場上的魔鬼剋星,專抓幽靈球

門線技術(Goal-Line Technology)簡單說就是在球上植入晶片,並在禁區下與球門線加裝感應纜線,當球進入球門時,感應器便會將球的位置訊號傳送給球場周圍的接收器,再透過中央處理器計算是否通過球門線,確認得分便會向裁判配戴的專用智能錶發送入球訊息,直接了當的顯示「GOAL」字樣。所有運算只在幾微秒之間,不會影響比賽節奏,並且能作為裁判的第三隻眼,協助做出更精準的執法。

2014年,巴西世界盃分組賽E組,法國對決宏都拉斯,下半場法國球員本澤馬(Karim Benzema)於禁區出腳,球擊中門柱內側,打到宏都拉斯門將巴利亞達雷斯左手並彈向球門,雖說門將迅速將球撈出,但依據門線技術所顯示,球已經通過了門線,並將此項判定結果傳到裁判手錶中,這帳當然記在宏都拉斯身上。這球不僅讓本澤馬表演了一齣漂亮的帽子戲法,也成為世界盃史上第一個透過門線技術而非裁判所判斷的進球。

▲本屆世界盃用球內部安裝了3D感測器(3D sensor),因此需要充電。圖為充電中的足球。

人眼不夠用,科技天眼來加持

除了門線技術,還有一種更花錢的影像輔助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簡稱VAR),又稱「鷹眼」。簡單來說就是在球場周圍設置多個高速攝影機,以多角度捕捉球員動作並且紀錄分析。當有爭議時,即可調出畫面回放,協助裁判判斷。

國際足球協會於2018年批准使用,自此開始,每當賽事遇有爭議,我們就可以看到,主裁判雙手在空中畫個大方框,然後跑到場外,這就表示他要去看回放。

不過此舉確實會干擾比賽節奏,因此最初也是充滿爭議。為了避免動不動就要跑去場外看回放,導致比賽時程延到天荒地老,是否要看回放將是由主裁判決定,而非強制。

目前只有針對「進球是否有效」、「是否該判罰十二碼」、「直接紅牌」、「錯誤確認身份」四種狀況可以調閱。例如,今年(2022)世界盃小組賽中伊朗對戰威爾斯,比賽陷入僵局時,威爾斯門將亨尼西(Wayne Hennessey)下半場傷停時間於禁區外阻擋對手單刀進攻,本來遭裁判判黃牌,後來因VAR介入而改判紅牌出場,成為本屆第一個領紅牌的選手,也讓威爾斯陷入球員10打11的困境,最終被伊朗破防,於比賽結束前一分鐘連進兩球,威爾斯含恨以二比零敗給伊朗。

此外,12月2日,本屆世界盃E組的賽事,日本對上西班牙,球賽第51分鐘時,日本邊鋒三笘薰將看似衝出邊線的球撈回,負角度出腳,回傳田中碧,進而成功射破西班牙大門。然而球當下是否出界引來眾多討論,無論裁判、邊審、看直播的球迷,甚至三笘薰本人都無法判斷。

在經過VAR計算後,認定球體並未完全越過邊線,根據規定並不算出界,因此判定進球。這也讓日本隊最終以2:1擊敗西班牙,順利晉級16強。

但這爭議的一球迅速成為網路熱議,引發了針對VAR、AI技術的各種討論。甚至有日本網友模擬計算,球體應有1.88毫米在邊線上,可這「1.88毫米的奇蹟」註定成為永恆的懸案,或網路迷因。

AI加入抓越位,球員演戲要小心

此外,大家是否覺得這次世界盃遭判「越位」的比例變高了呢?這是因為繼門線技術、VAR後,FIFA宣布2022世界盃引入由AI攝影機與感應器組成的半自動越位裁判技術。

12支追蹤攝影鏡頭追蹤裝有感應器的官方比賽用球,同時AI會透過學習,蒐集場上球員身上高達29個資料點,並持續將數據傳送到VAR系統。當發生越位時,系統會將補捉的數據回傳賽事人員,提供裁判參考。此外還能重建球員立體動態,作為更清楚的判斷依據。

然而,說到足球場上的AI,可能有些人會想起2020年蘇格蘭足球聯賽中,場邊主要用來記錄賽事的AI攝影機,把光頭裁判的頭當成球,追著拍了九十分鐘的事情。

但AI技術一日千里,加上本次足球中安裝了感應器,準確度大增,也成為這次賽事一大利器。例如本次小組賽葡萄牙對烏拉圭的比賽中,「C 羅」羅納度(CristianoRonaldo)於54分鐘左右的空氣頭槌,便是AI科技上場的時候了。

當神明來助攻 科技也亂了陣

科技執法如虎添翼,但人有失手,馬有亂蹄,高科技也有出包的時刻。

2019年英超聯賽,阿斯頓維拉(Aston Villa)對雪菲爾聯(Sheffield United)的賽事中,阿斯頓維拉的門將判斷落點失誤將球抱入懷中,一時失去重心,又被回防的隊友撞倒,雖說抓著門柱,但還是連人帶球倒在門線內。觀眾們都清楚看見他人球都掛在門內,但因裁判視線被遮擋,當下也僅比著手錶,表示並未顯示「GOAL」字樣,加上鷹眼七個攝影鏡頭全被擋住無法分辨,最終還是判斷未入球,阿斯頓維拉因此成功晉級。這也成為英超引入門線技術與VAR後首次的嚴重失誤。

雖說透過科技輔助能夠讓裁判獲得更多資訊、協助判斷,但科技雖能減少誤判,但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判斷與觀測仍有極限,尚無法稱百分之百準確。不過,我們也不用急著因為偶為之的失誤而完全否定科技的介入,畢竟以整體比例來說,現代科技確實大幅提高了判斷的精準度。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