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阿根廷球員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的「上帝之手」事件,爭論多年,一度引起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緊張氣氛,奈何裁判沒看清。直至多年之後,馬拉度納本人受訪時承認是「手球」才塵埃落定。
▲隊友傳出一記高吊球後,馬拉度納在空中偷偷用左手把球給送進球門,但裁判仍判定這球成功得分。
此外,在廣大的足球賽場上,各種違規、演戲、難以判斷的進球也不斷上演,裁判有多少眼睛都不夠用。為了減少這些爭議,科技終於開始介入賽事,引進科學技術,協助裁判更有效率地掌握場上狀況,強化執法精準度。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球門線技術(Goal-Line Technology)與影像輔助裁判(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皆已成為大型賽事中的抓漏機器。今年卡達世界盃更加入最新AI技術,讓判斷更加精準。
「我進去了,我又出來了」幽靈球判定爭議大
誤將球踢進自家球門的「烏龍球」,白白送對手分數雖讓人哭笑不得,但乍看像踢進球門了,但其實沒過門線的「幽靈球」,才真正令人氣惱。
歷史上幾顆著名的「幽靈球」都影響甚遠,像是1966年的世界盃決賽,英格蘭對決西德,上半場加時賽英格蘭前鋒靴斯(Sir Geoff Hurst)一踢,球射中門楣落地彈出,裁判判定該進球有效,英格蘭憑藉這球成功反超,最終加時後以4:2擊敗西德。29年後,透過電腦技術分析才證實了當時為誤判,但一切也都晚了。
直至2010年,世界盃十六強賽事,同樣是英格蘭對上德國,上半場結束前,英格蘭林柏特(Frank James Lampard)從禁區遠射一球,同樣擊中門楣落地彈出,但被判定為未進球。這場比賽最終為英國飲恨落敗,該球還被足球迷們笑稱為「還債」。
▲1966年的世界盃決賽,英格蘭對西德,英格蘭前鋒靴斯的射門是否為有效進球引發爭議。
此外,2018年世界盃,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外圍賽中,巴拿馬對上哥斯大黎加,也同樣出現幽靈球。不只讓巴拿馬成功挺進小組賽,也連帶讓美國在外圍賽中宣告出局。
雖然整體來說,幽靈球出現的頻率也不算多,但每有出現就讓人捶心肝。因此作為輔助的門線技術也應運而生。2012年,克服各種對準確率質疑的聲音,國際足球協會(FIFA)最終還是妥協,全票通過決議,將此項技術運用於正式比賽中。
場上的魔鬼剋星,專抓幽靈球
門線技術(Goal-Line Technology)簡單說就是在球上植入晶片,並在禁區下與球門線加裝感應纜線,當球進入球門時,感應器便會將球的位置訊號傳送給球場周圍的接收器,再透過中央處理器計算是否通過球門線,確認得分便會向裁判配戴的專用智能錶發送入球訊息,直接了當的顯示「GOAL」字樣。所有運算只在幾微秒之間,不會影響比賽節奏,並且能作為裁判的第三隻眼,協助做出更精準的執法。
2014年,巴西世界盃分組賽E組,法國對決宏都拉斯,下半場法國球員本澤馬(Karim Benzema)於禁區出腳,球擊中門柱內側,打到宏都拉斯門將巴利亞達雷斯左手並彈向球門,雖說門將迅速將球撈出,但依據門線技術所顯示,球已經通過了門線,並將此項判定結果傳到裁判手錶中,這帳當然記在宏都拉斯身上。這球不僅讓本澤馬表演了一齣漂亮的帽子戲法,也成為世界盃史上第一個透過門線技術而非裁判所判斷的進球。
World Cup balls getting charged. They need to charge them because the ball has a 3D sensor inside to determine offsides. It’s also used in goal line technology. The offside tech is actually very cool. Each time the ball is kicked, the sensor immediately communicates with a - pic.twitter.com/R5YqairCV8
▲本屆世界盃用球內部安裝了3D感測器(3D sensor),因此需要充電。圖為充電中的足球。
人眼不夠用,科技天眼來加持
除了門線技術,還有一種更花錢的影像輔助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簡稱VAR),又稱「鷹眼」。簡單來說就是在球場周圍設置多個高速攝影機,以多角度捕捉球員動作並且紀錄分析。當有爭議時,即可調出畫面回放,協助裁判判斷。
國際足球協會於2018年批准使用,自此開始,每當賽事遇有爭議,我們就可以看到,主裁判雙手在空中畫個大方框,然後跑到場外,這就表示他要去看回放。
不過此舉確實會干擾比賽節奏,因此最初也是充滿爭議。為了避免動不動就要跑去場外看回放,導致比賽時程延到天荒地老,是否要看回放將是由主裁判決定,而非強制。
目前只有針對「進球是否有效」、「是否該判罰十二碼」、「直接紅牌」、「錯誤確認身份」四種狀況可以調閱。例如,今年(2022)世界盃小組賽中伊朗對戰威爾斯,比賽陷入僵局時,威爾斯門將亨尼西(Wayne Hennessey)下半場傷停時間於禁區外阻擋對手單刀進攻,本來遭裁判判黃牌,後來因VAR介入而改判紅牌出場,成為本屆第一個領紅牌的選手,也讓威爾斯陷入球員10打11的困境,最終被伊朗破防,於比賽結束前一分鐘連進兩球,威爾斯含恨以二比零敗給伊朗。
此外,12月2日,本屆世界盃E組的賽事,日本對上西班牙,球賽第51分鐘時,日本邊鋒三笘薰將看似衝出邊線的球撈回,負角度出腳,回傳田中碧,進而成功射破西班牙大門。然而球當下是否出界引來眾多討論,無論裁判、邊審、看直播的球迷,甚至三笘薰本人都無法判斷。
Japan’s second goal in their 2-1 win over Spain was checked by VAR to determine if the ball had gone out of play. The video match officials used the goal line camera images to check if the ball was still partially on the line or not. pic.twitter.com/RhN8meei6Q
在經過VAR計算後,認定球體並未完全越過邊線,根據規定並不算出界,因此判定進球。這也讓日本隊最終以2:1擊敗西班牙,順利晉級16強。
但這爭議的一球迅速成為網路熱議,引發了針對VAR、AI技術的各種討論。甚至有日本網友模擬計算,球體應有1.88毫米在邊線上,可這「1.88毫米的奇蹟」註定成為永恆的懸案,或網路迷因。
Perception and angle are everything!!! pic.twitter.com/mzF7YXnQiX
AI加入抓越位,球員演戲要小心
此外,大家是否覺得這次世界盃遭判「越位」的比例變高了呢?這是因為繼門線技術、VAR後,FIFA宣布2022世界盃引入由AI攝影機與感應器組成的半自動越位裁判技術。
12支追蹤攝影鏡頭追蹤裝有感應器的官方比賽用球,同時AI會透過學習,蒐集場上球員身上高達29個資料點,並持續將數據傳送到VAR系統。當發生越位時,系統會將補捉的數據回傳賽事人員,提供裁判參考。此外還能重建球員立體動態,作為更清楚的判斷依據。
For Its First ‘Wired World Cup’, FIFA Harnesses AI, Multiple Tracking Cameras, To Ensure Error-free Refereeinghttps://t.co/lBvyKZWfHf
然而,說到足球場上的AI,可能有些人會想起2020年蘇格蘭足球聯賽中,場邊主要用來記錄賽事的AI攝影機,把光頭裁判的頭當成球,追著拍了九十分鐘的事情。
但AI技術一日千里,加上本次足球中安裝了感應器,準確度大增,也成為這次賽事一大利器。例如本次小組賽葡萄牙對烏拉圭的比賽中,「C 羅」羅納度(CristianoRonaldo)於54分鐘左右的空氣頭槌,便是AI科技上場的時候了。
當神明來助攻 科技也亂了陣
科技執法如虎添翼,但人有失手,馬有亂蹄,高科技也有出包的時刻。
2019年英超聯賽,阿斯頓維拉(Aston Villa)對雪菲爾聯(Sheffield United)的賽事中,阿斯頓維拉的門將判斷落點失誤將球抱入懷中,一時失去重心,又被回防的隊友撞倒,雖說抓著門柱,但還是連人帶球倒在門線內。觀眾們都清楚看見他人球都掛在門內,但因裁判視線被遮擋,當下也僅比著手錶,表示並未顯示「GOAL」字樣,加上鷹眼七個攝影鏡頭全被擋住無法分辨,最終還是判斷未入球,阿斯頓維拉因此成功晉級。這也成為英超引入門線技術與VAR後首次的嚴重失誤。
雖說透過科技輔助能夠讓裁判獲得更多資訊、協助判斷,但科技雖能減少誤判,但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判斷與觀測仍有極限,尚無法稱百分之百準確。不過,我們也不用急著因為偶為之的失誤而完全否定科技的介入,畢竟以整體比例來說,現代科技確實大幅提高了判斷的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