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晚間,在柏林「歐洲受迫害猶太人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以下簡稱猶太人紀念碑 )附近發生一起刺傷事件,嫌犯持刀從背後刺傷受害者後逃逸,隨後因手上和衣服上有血跡遭警方逮捕。
受害者是30歲的西班牙籍遊客,頸部受傷,緊急送醫後接受手術,目前已脫離生命危險。嫌犯是19歲的敘利亞籍青年,他於2023年以未成年難民身分來到德國,持有合法居留證,此前無犯罪紀錄。
德國警方表示,嫌犯被捕時隨身攜帶《可蘭經》、禱告毯,並持有一張紙條,上面寫有攻擊日期與經文。當局認為,這顯示嫌犯的行為可能受到「宗教動機」驅使。此外,根據嫌犯向警方的共述顯示,他可能在數週內形成攻擊猶太人的計畫,而選擇在象徵德國納粹歷史的紀念碑附近犯案,也進一步印證此推測。此外,警方也在評估嫌犯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但目前並無證據顯示他曾有犯罪紀錄或被列入警方監控名單。
目前調查並未發現嫌犯與其他組織或個人有關聯,但不排除與中東衝突有關。這起事件發生在德國全國大選前夕,正值極右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因反移民立場支持度上升之際,也凸顯德國及歐洲近來反猶情緒的增長。
歐洲受迫害猶太人紀念碑的意義與反猶威脅
柏林的「歐洲受迫害猶太人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於2005年落成,旨在紀念600萬名被納粹殺害的歐洲猶太人,是德國最具象徵意義的歷史紀念地之一。該紀念碑由2,711塊水泥石板組成,位於美國大使館對面,是柏林最重要的文化與歷史遺址之一。此次襲擊事件發生於如此具有象徵意義的地點,加劇了德國社會對反猶情緒升溫的擔憂。
根據德國之音DW報導,在仇恨犯罪類別中,2023年共記錄了約17000起犯罪行為,其中有超過5100起是出於反猶動機,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2023年,10 月 22 日,德國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柏林舉行的聲援以色列集會上表示:
「今天,猶太人再次生活在恐懼之中——在我們國家、在任何地方,這都是令人無法容忍的。」
移民相關攻擊事件頻發,加劇政治焦慮
近來,德國各地發生多起涉及移民的暴力襲擊,引發社會對移民政策的高度重視:
2023年12月,一名在德國居住多年的沙烏地阿拉伯男子駕車衝入馬德堡(Magdeburg)的聖誕市集,造成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這名男子的社群媒體發言顯示他同情AfD,凸顯了極右派支持者與某些移民群體之間的矛盾。
2024年1月,一名阿富汗移民在公園持刀殺害一名幼童及其祖母。該事件後,CDU/CSU聯盟首次打破與極右派的合作禁忌,與AfD聯手推動更嚴格的移民法案。
今年2月,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於發生汽車衝撞示威人群事件,造成至少30人受傷,其中2人傷勢嚴重。當局認定這是一起蓄意攻擊,嫌犯為24歲的阿富汗庇護申請者,曾遭拒絕庇護但於2021年獲准留在德國。
這些事件進一步加劇德國社會對移民政策的不滿,使極右政黨AfD的支持率持續上升,同時也推動基民盟(CDU)採取更強硬的反移民立場,以爭取選民支持。
德國選舉前夕,極右派崛起與社會焦慮
這起事件,讓德國政府再次面臨移民政策與社會安全之間的矛盾挑戰。德國在2015年以來接收了大量來自敘利亞、阿富汗等地的難民,為歐洲最開放的庇護國之一。然而,部分極端案例引發社會恐慌,讓右翼勢力有機可乘,推動更嚴格的移民政策。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哪個政黨勝選,德國的移民政策將面臨更嚴格的審視與調整。
德國政府所面臨的難題是:如何在維護社會安全的同時,避免政策右傾,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 此外,如何防止反猶情緒擴散,並確保猶太族群的安全,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