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牢牆內以文字呼喊自由 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巴勒斯坦作家,遭監禁30多年後終獲釋放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歷經兩年多的漫長戰火與談判,以色列與哈瑪斯(Hamas)終於達成停火協議。且在10月13日,哈瑪斯釋放最後20名囚禁於加薩的以色列人質;以色列也釋放將近2,000名巴勒斯坦的囚犯。

在以色列釋放的巴勒斯坦囚犯當中,包含在以色列關押多年的作家納瑟.阿布.瑟路爾許(Nasser Abu Srour)。納瑟在獄中超過30年,期間曾出版詩集、小說,並入圍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納瑟終能從牢獄返家,不僅是家人引頸期盼多年的好消息,也受到文學界的廣泛關注。

從禁錮到自由

13日深夜,將近40輛載著巴勒斯坦獲釋囚犯的巴士,緩緩駛往加薩南部的汗尤尼斯(Khan Yunis),大批巴勒斯坦民眾歡呼、揮手,迎接囚犯們回到家鄉。

有些或是者探出車窗,或比出勝利手勢,或像群眾揮手,或高舉巴勒斯坦的國旗;也有些囚犯爬上車頂,揮舞哈瑪斯的旗幟。有些人與朋友家人緊緊擁抱,有些人被抬到人們的肩膀上,有些人則筋疲力盡地癱坐在一旁。

此次以色列釋放將近2,000名巴勒斯坦人當中,超過1,700人是在此次以哈衝突開始後,被以色列軍隊從加薩逮捕、居留,且尚未被起訴的羈押者;另外250名囚犯,則被以色列判定犯下重大罪刑,已在獄中服刑多年。

250名囚犯中包括許多知名人物,例如法塔赫(Fatah)(全稱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的成員謝赫(Raed Sheikh)和法塔夫塔(Iyad Fatafta)、哈瑪斯指揮官伊薩(Mahmoud Issa)等人。他們部分被釋放至約旦河西岸地區、東耶路撒冷和加薩,另有154名囚犯則被送往埃及。

對於以色列人民來說,這些囚犯是曾殺害以色列士兵、警察的「恐怖分子」,因此釋放這些人令不少民眾氣憤不已。不過,對於巴勒斯坦人而言,這些已被關押數十年的同胞,是挺身對抗以色列軍事佔領的戰士,歷經監禁、毆打、飢餓等艱困處境,成為民族政治抗爭的重要象徵。

在牢中誕生的作家

以色列釋放的250名罪犯中,包括曾以《牆:被禁錮的自由與附著其上的靈魂,一名巴勒斯坦囚犯的獄中手記》(The Tale of a Wall)一書,入圍有「阿拉伯布克獎」美譽的國際阿拉伯小說獎,以及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類、美國筆會翻譯獎入圍的作家納瑟.阿布.瑟路爾許。

納瑟曾於大學時期投入法塔赫學生組織,1993年,由於涉嫌參與一起殺害以色列情報人員的案件,他與堂哥馬哈茂德・阿布.瑟路爾許(Maher Abu Srour)先後遭到逮捕,經過以色列的拷問後,被判處無期徒刑且不得假釋。

以色列的媒體、倡議人士,稱納瑟是「被定罪的殺人犯」;巴勒斯坦的媒體則表示,納瑟是因「在一次英勇行動中擊斃一名以色列軍官」而被判處終身監禁。不過,納瑟在遭以色列軍方逮捕後,遭遇了嚴酷的審訊才被判刑,當年納瑟參與犯案的過程與細節,目前外界仍難以確認。

寫作作為抵抗

從1993到2025年,30多年的漫長禁錮,納瑟在獄中完成他在伯利恆大學(Bethlehem University)學士學位,並取得聖城大學(Al-Quds University)的政治學碩士學位。

透過書寫,他不斷從牢獄之內,向外傳遞他的處境與所思所想,出版詩集《關於監獄與其他事》(عن السجن وأشياء أخرى)與小說《牆:被禁錮的自由與附著其上的靈魂,一名巴勒斯坦囚犯的獄中手記》(The Tale of a Wall: Reflections on the Meaning of Hope and Freedom)。

《牆:被禁錮的自由與附著其上的靈魂,一名巴勒斯坦囚犯的獄中手記》(以下簡稱《牆》)不是一部充滿憤怒的書,納瑟並未詳述刑罰的殘酷,也未大力控訴、指責,僅以優美詩意的文字,而是深刻描摹自己30年牢獄中的情感與思想——在被迫靜止的世界裡,記錄一個人如何與牆對峙、與語言對峙,最後與自己對峙,文字清澈、沉靜,像是從石縫滲出的水。

文章插圖

黎巴嫩的達爾‧阿拉德出版社(Dar Al Adab)首次出版《牆》,之後由盧克.利夫格倫(Luke Leafgren)翻譯成英文,法語、西班牙語與義大利語等多種語言譯本也陸續推出。國際文壇開始傾聽這位「在牢中誕生的作家」,繁體中文版由商周出版社於2025年9月推出。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稱這本書為「讓人重新看見這場漫長衝突的全新角度」,力讚納瑟的文筆「詩意而人性」;《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則指出:「他將牢獄生活的每一幕化為散文詩,令人想起巴勒斯坦詩人馬哈茂德.達魯維什(Mahmoud Darwish)的回憶錄。」《泰晤士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描述這是一部「勇敢、誠實、充滿啟發的作品」。

文章插圖

他的文字是從最黑暗的地方綻放的光

一名巴勒斯坦作家與記者伊薩(سامية عيسى)評論,納瑟在書中的提問,與我們對囚徒生活的慣常印象相悖,他提出鮮少有人思考的問題,帶領讀者想像漫長的無期徒刑,對囚徒帶來的影響。伊薩指出:「即便我們以為了解巴勒斯坦囚犯在以色列監獄中的苦難,但透過《牆》,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認知仍不完全。」

負責《牆》一書、納瑟的編輯拉娜.伊德里斯(Rana Idriss)表示,自己將前往埃及親自與這位長期通信往來的作家見面。「納瑟的文字,是從最黑暗的地方綻放的光。」她說,「現在,光終於照到了他自己身上。」

牆倒下之後 

過去在關押期間,納瑟曾幾度有望成為以色列與哈瑪斯交換囚犯的人選,卻接連三次以失敗告終。直到此次,以色列當局終於決定釋放納瑟,他與其他多名囚犯被送往開羅,與許久未見面的親人朋友相擁。然而,他卻沒有機會與自己的父母重逢。

納瑟被捕的初期,有長達7年的時間被禁止與家人見面,正是在這段期間內,他的父親過世,母親也因悲傷失明。以色列開放親屬探望納瑟後,其母親定期前往,然而,高齡的母親於他遭釋放前兩個月過世,未能親自擁抱重獲自由的納瑟。

文字能穿越鐵門,抵達外面的世界 

此次以色列釋放的囚犯中,除了納瑟以外,還有幾位知名的巴勒斯坦作家,包括巴西姆.坎達吉(Bassem Khundakji)和卡米爾・阿布・哈尼什(Kamil Abu Hneish)。

其中,卡米爾自2002年起遭囚禁。在20多年的牢獄生活中,卡米爾並未讓監獄奪走思考,反而在獄中出版15本以上的書籍作品,透過文字、小說分析巴勒斯坦的現實,並探討身分與自由的問題。

巴塞姆則於2004年起遭囚。他在關押期間寫詩、寫小說,並在2024年以小說《面具,天空的顏色》(A Mask, the Color of the Sky)拿下國際阿拉伯小說獎,成為第一個在監獄中獲得此獎的巴勒斯坦人,也是第三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巴勒斯坦作家。

牆的另一邊,仍有希望;而文字,正是那道裂縫滲出的光。

文章插圖

從囚室到文壇 筆與槍枝同等重要

監禁與時間,並未削弱這些巴勒斯坦人的聲音,監牢反而成為他們書寫與思考的舞台,藉由文字,將巴勒斯坦人民的聲音傳遞給世界。

巴勒斯坦媒體《Raya Network》如此評論:這些作家最終獲得釋放,但他們不僅走出監獄,更走出了一個時代——在與束縛、時間和孤立的長期抗爭中,他們最終取得了勝利。卡米爾、巴西姆與納瑟的文字,將永遠見證不僅是佔領的不公,也見證巴勒斯坦人將最嚴酷的壓迫,化為無盡創造力的能力。對他們而言,自由不是事件,而是選擇;筆的作用與槍枝同等重要。

筆戰勝了鐵欄杆,文學取得了勝利,

因為監獄無法囚禁思想,也無法阻止墨水流動。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