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真的不該跑進輻射隔離區

藝術的價值,在於它們能針砭時事並讓我們從新的角度看世界,近年來不少藝術家就以世人都關切的「核能」問題做主角,但英國記者瓊斯認為,這樣藝術性的切入角度只讓人們脫離思考的核心,也少了理性討論的機會。

文章插圖

你覺得藝術展覽可以引發對政治議題的討論嗎?《衛報》藝術線記者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認為不一定,藝術展有時候還阻止了人們用更多角度思考。以下篇幅皆以喬納森‧瓊斯自述角度敘寫。

藝術  激發討論?純發洩?

藝術作品內容牽扯到政治,這件事情其實很常見,因為政治界充滿了情緒衝突和張力,這往往可以替藝術帶來觸動人心又揮之不去的效果。但用藝術來評論重大事件時,它仍然能激發大家去探討和議論嗎?還是說它只是激發人們一時的情緒激動罷了?

日本當地,有人在福島輻射管制區內舉辦展覽,這就是我要說的,有人在距離「第一原子力發電所」(Daiichi plant)20公里內的隔離區舉辦了藝術展,這裡在 2011年時因為 311大地震引發核能外洩而受到管制。

國際藝術家攜手展覽

知名的藝術家像是艾未未、塔琳賽門(Taryn Simon)、宮永愛子、小泉明郎、竹川宣彰、艾哈邁德‧奧古特(Ahmet Ogut)以及特雷佛‧帕格倫(Trevor Paglen)就一起合作在充滿死亡氣息,彷彿像是世界末日過後的隔離區內展出了他們的作品,你可以想這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擺在其中的樣子,但你也可能一點印象都沒有。

這些藝術家們的作品,不用說一定是相當有趣的,但我認為「展覽」這件事情不過是一種花招和致意罷了,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人可以走進展場欣賞這些藝術作品,它們確實存在,卻只能透過你的想像力來體會;這場藝術展如同輻射一樣,真實存在卻看也看不到。

文章插圖

311地震  焦點全放核能外洩

你會想問,那這樣的話就會讓大眾開始思索了不是嗎?答案是不會,因為我們本該聚焦在核能外洩帶來的恐怖,以及各種核災相關的醜聞上,但因為這樣的展覽出現後,人們停止了思考。

輻射隔離區確實是一個怪異,根本不像是地球上會有的地方,藝術家的作品難道不是在問:「這些景象是不是展現了人類的愚蠢以及科學的邪惡面?」

其實,福島核災的後續影響很有趣,因為比起其他像是地震或是海嘯等天災,這場發生在 2011年的核災過了四年,至今還是能吸引許多媒體關注。

回想當時,地震引發的海嘯奪走了 15,890條人命,並對日本的建築和土地等等留下巨大的傷害,不過細想一下,這場災難是天災,真要怪罪的對象其實是地球本身。

其實福島核災成功阻止夢魘

當年的核災,其實只是天災的一部分,但這場輻射外洩卻變得如此「具有代表性」,甚至還成了藝術家的創作主題,這是因為核能本身就具有挑起敏感神經和議論的特性。

如今,沒有人是因為福島核能外洩身亡,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表示當時核電廠的人員並沒有受到大量的輻射汙染,也就是說,這場核災其實展現了日本在管控輻射災害時的能力,因為這是一場堪稱現代人碰過最可怕的天災(註1),它將一個發展成熟的國家的裡裡外外全震盪了一遍,而隨後引發的輻射外洩更可能釀成可怕的夢魘,但當時噩夢沒有發生。

​綠能更傷地球

如果,我們能以理性的態度看待核能,福島核災就不會成為科幻恐怖事件的代名詞,反而,它能讓人們用樂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能力,因為就算是當年那樣的大災難也沒有讓糟糕的情形發生,大家可以對安全運用核能有信心。

2011年時,作家喬治.蒙比爾特(George Monbiot)曾指出綠色能源對土地的傷害遠比人類想像的還大(註2)。

註1:當時地震規模 9.0。

註2:蒙比爾特當年的文章談到福島核災改變了他的態度,讓他從中立轉為支持核能,他在文章提到綠能實際上對土地造成更多深遠的傷害。

文章插圖

思考還停在冷戰時期

我想,比起用核災末日的景象來大做文章外,一場理性的對談還比較有用;如果說,那些擺在輻射隔離區的作品能帶入科學思考的角度,這會對大眾有更多好處,因為這能鼓勵大家思考使用哪些能源才可以解決全球暖化等議題。

但是,目前看到有關福島核災的展覽,多類似於藝術家西格瑪‧波爾克(Sigmar Polke)的態度,波爾克運用感光技術把核災的意象和一團團螢光綠球狀物牽連在一起,由此可知,藝術家們對核災的印象仍停在冷戰時期那種災難性的刻板印象中(註3)。」

註3:此處作者應指「車諾比核災」,車諾比事件,是發生在前蘇聯治下烏克蘭境內車諾比核電廠的核子反應爐事故。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目前為止第二例為 2011年3月11日發生於日本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1986年 4月26日,烏克蘭普里比亞特鄰近的車諾比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爐發生了爆炸。連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並散發出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這些放射性塵埃涵蓋了大面積區域。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於廣島的原子彈的 400倍以上。

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到環境中。最初發生的蒸氣爆炸導致兩人死亡,接踵而至的絕大部分受害者的病因及死因都歸咎於事故中釋放的高能放射線。

文章插圖

政治需要科學思維

因為日本過去曾有過被投下原子彈的傷痛在,這加深了他們談到核能時的不安感,但用在民間的核能發電與戰爭時用上的武器畢竟不同,而核能發電也可能是讓地球往美好發展的選項之一。我們的社會需要用更開放的態度來談論影響深遠的議題,以核能來說,過去藝術界在安迪沃荷的《原子彈》後,就沒有人再談論這件事情。

我忍不開始想,當我們要談論政治時,需要的是更多的科學思考,而非藝術。

文章插圖

小補充:311大地震

至今仍在許多人心中留下創傷的「日本 311大地震」也稱為「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根據維基百科資料, 2011年 3月11日,當地時間 14時46分,日本東北外海發生規模 9.0級大地震(台灣九二一大地震規模為 7.3)。

由於震度強烈,大地震發生後甚至引起最高達到 40公尺的海嘯,這是日本二戰後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更是日本有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更可怕的是,因地震引起的火災和核能輻射外洩事故,導致大規模的地方機能癱瘓和經濟活動停止,東北地方部份城市遭受毀滅性破壞。傷亡人數統計上,截至 2013年5月10日,確認死亡人數為 15,883人;失蹤通報 2,676人;傷者累計 24,703人。

 

上線時間:2015/7/21
增修時間:2015/7/22 修正圖4說明。

編註:地球圖輯隊精選評論文章,希望能幫助網友從多面向思考。本文意見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原作者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為衛報藝術線記者,他曾於 2009年時入圍藝術獎Turner prize。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