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可能就是我」非裔少年槍擊案背後,法國移民青年與警察難解的裂痕

上週二,法國一名17歲非裔少年在開車時,被當地警察開槍射殺。事後,案發當時的影片遭公開,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也點燃法國移民族群對警察的怒火,示威、暴動在各地迅速延燒,一發不可收拾。

法國的年金改革抗議才剛平息,如今新一波大規模抗議再次引爆。事件背後,除了對受害少年的悲憤,法國移民族群長久以來感受到的不平等、恐懼,以及警方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都一一浮上檯面。

文章插圖

少年之死引起公憤,當下發生什麼事?

6月27日早晨,一名阿爾及利亞裔的少年奈爾(Nahel M),在巴黎近郊的楠泰爾(Nanterre)遭警察射殺。

法國警方最初釋出的消息,聲稱少年無照駕駛一輛黃色賓士,多次違反交通規則並開在公車專用道上,他非但拒絕警察要求停車受檢,還駕車衝向警察,因此,其中一名警察為自保而開槍。

然而,Twitter上很快出現另一段影片,與警方說法互相矛盾。影片中,奈爾遭2名警察攔檢停下,其中一名警察似乎抓住奈爾的衣領,並將槍口指向他;當奈爾駕車駛離時,一聲巨響傳出,車輛繼續向前行駛數十公尺後撞上路障。隨後,奈爾被發現胸口中彈,傷重不治。

事後,《巴黎人報》採訪了奈爾的朋友、當時坐在車上的另一位少年完整地描述了案發當時的狀況。當時,他們在公車道上超速行駛,被2名警察騎車追趕,後來因塞車被警察趕上。警察要求駕駛熄火並搖下車窗,不僅用槍托敲打奈爾,後又將槍口指向他的太陽穴,威脅道:「不要動,否則我就開槍射進你的腦袋。」奈爾當場愣住,鬆開了自動駕駛的煞車,汽車因此向前移動時,警察也對著奈爾扣下扳機。

怒火延燒全國,超過3,000名民眾被捕

奈爾之死迅速引爆民眾的怒火,楠泰爾街頭出現許多民眾聚集,抗議警方執法過當、使用暴力;抗議也逐漸蔓延至各大城市,形成全國性的暴動。許多城市的警察局、市政廳遭民眾縱火攻擊,街上的的車輛、垃圾桶、店家也遭破壞,混亂的場面令人聯想到2005年的法國騷亂

文章插圖

事發至今,暴動已持續7個晚上,全國各城市有上千輛汽車、上百棟建築物遭損毀,多名警察受傷,並有1名消防員在救火過程中殉職,所幸暴亂目前已漸趨平靜。在過去的一週中,法國政府共出動約45,000名警察與士兵在全國各地維持秩序,逮捕超過3,000名民眾;特別的是,被捕民眾多數為年輕的移民後代,根據美聯社報導,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7歲。

針對這起事件,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事發第一時間就向奈爾的家人表達遺憾,表示這是一場「無法解釋且無法原諒」的悲劇,並承諾「正義將得到伸張」;他也多次召開危機會議,甚至取消原定的德國國是訪問行程。對於這次一發不可收拾的暴亂,他也譴責有些人利用奈爾之死合理化暴行,指稱「利用這名青少年之死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警方過度執法、種族歧視,都不是第一次出現

「奈爾之死」會在全國各地迅速引爆,除了因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助長,也反映了法國長期存在的問題。本月1日,《世界報》刊登了一篇社論,文中寫道:「奈爾之死首先反應出警察被允許在路邊攔檢時使用槍枝的規定,擴大而言,更顯現出警察與工人階級社區的年輕人間的嫌隙。」

其實,奈爾並非第一個因為拒絕警察攔檢,死於槍口下的人。2017年,法國修改警察使用槍枝的法律,如果車輛駕駛無視警察停車檢查的命令,警方認為會對自己、他人的安全構成風險,警察即被允許開槍。然而,去年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自法律實施以來,警察向車輛駕駛開槍致死的案件增加了五倍;光是去年一年就有13人因不服攔檢而被槍殺,今年則已有3人因此喪命。

此外,法國警方的行為,也被指責是種族歧視。奈爾的母親穆尼亞(Mounia)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警察有各種方式能夠壓制奈爾,開槍並非必要,她質疑這名涉案員警是看到「阿拉伯臉孔、一個孩子,而想要奪走他的性命。」根據奈爾親友的描述,奈爾平時善良、乖巧,很受大家喜愛,且從未對任何人使用暴力。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發言人拉維娜(Ravina Shamdasani)則表示,法國應認真解決執法部門長久以來的種族主義和歧視。她也提醒,這並非法國警方第一次受到國際質疑,從2020年開始,聯合國旗下的各機構,就多次點出法國警方歧視少數群體、使用暴力,以及「不成比例」地針對非裔、阿拉伯裔、遊民等族群。

「下一個可能就是我」郊區移民青年的憤怒

而移民後代、工人階級出身的年輕人,長久以來面對警察的不安及憤怒,也是引爆事件的重要因素。

在法國郊區,警察盤查移民後代青年已成常態,根據《金融時報》,2017年一份報告指出,阿拉伯裔、非裔樣貌的年輕人,受到警察攔檢的機率是全國人口的20倍;且隨著近幾年歐洲極右翼崛起,這種針對移民的差別待遇變得更加嚴重。

一名楠泰爾的居民接受訪問時表示,雖然他不贊同抗議者的暴力行為,「但是我理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感到憤怒。」

「他們無法不去想:下一個可能就是我。」

楠泰爾市市長賈里(Patrick Jarry)也告訴媒體,他能理解民眾看見影片時感受到的憤怒與不公。他指出,這些社區中的人們往往有一種共同感覺,即「正義並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就好比,不是每個人都能上同一所學校、擁有相同的就業權力,正是這些不公平助長挫敗感,並在當天一次引爆。

長期研究、走訪郊區年輕人的社會學家特龍(Fabien Truong)分析,在這些地區,幾乎每個青少年都有與警察產生衝突、爭吵的經歷。他說明,移民青少年即使只在自己住家附近活動,都可能被警察盤查,似乎暗示他們受到警方監控,只因為存在本身,

「這些令人不悅的身分檢查帶來羞辱與壓力,久而久之,就培養出深深的憤恨。」

理解憤怒,但反對暴力行動

不過,對於失控的暴力與破壞,多數人仍表示反對。奈爾的祖母納蒂亞(Nadia)透過媒體,呼籲民眾「別再破壞窗戶、公車、學校,我們希望能夠平息事態。」她與奈爾的母親穆尼亞都表示,他們的憤怒僅針對奪走奈爾性命的警察,而不是整個警察機構。法國檢方也表示,目前他們已經以故意殺人罪,正式對該名涉案警察展開調查。

另有一名阿拉伯裔網友上傳一段影片,指責焚車、破壞公物的失控行為,「想像你母親的車被別人燒毀!今天警察找人民麻煩,所以人民就要找人民麻煩嗎?」他也批評,有些移民雖在法國出生,卻並未將法國視為自己的國家,甚至利用奈爾之死,作為破壞、鬧事的藉口。這則影片在Twitter上獲得將近2萬個讚、6,000個轉推。

此外,同為移民後代的法國足球明星姆巴佩(Kylian Mbappé),6月30日也在Twitter上發表聲明,表示自己同樣對奈爾之死感到震驚,並能夠理解民眾的憤怒。然而他也呼籲,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其後果將返還到自己以及親友身上;應冷靜解決問題並擔起責任:

「還有其他和平、具建設性的表達方式,我們的精力與反思應該用在那裡。」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