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首爾】古都大變身 看全球第七大城如何換血新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Pnina文/ Pnina 

身為全球第七大城的南韓首爾,在發展的道路上曾經拆除歷史古蹟、遺忘處於邊陲的地區和居民。然而近五年,首爾決定改變思維,選出百餘個曾經繁榮的老地方,以改建代替拆遷,溫柔保留老首爾人的共同回憶,在賦予老地方新功能的同時,也帶給人們更廣闊的生活和享受都會生活的空間。就讓我們跟著【地球圖輯隊】南韓特派員Pnina的腳步,來看看首爾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吧!

文章插圖

清溪川:給你友善行人的綠意城市

首爾號稱有高於紐約兩倍的人口密度,是全南韓民眾就業求學的首選,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聚集在這裡,汽車、電子工業發達,卻也讓空氣品質和居住舒適感向下滑。

其中,流經首爾的兩條最重要的河流分別是漢江和橫貫城市東西的清溪川。從朝鮮時代開始,首爾居民生活、工作都圍繞著它的兩岸,它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排水道,解除首爾的水患問題。

但在上個世紀 70-80年代,南韓迎來了經濟起飛發展時期,清溪川上方築起了高架橋,方便交通和商業活動的進行,日均車流量可以達到 16萬。雖然是南韓頭也不回,衝向現代化的映照,然而汙染和噪音隨行,橋下的衛生和治安問題也同樣堪憂。

文章插圖

於是,首爾市政府在李明博時期,決定打造宜居首爾,整治清溪川。龐大的拆遷、整頓、清理,讓這個項目成為首爾近代最大、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影響整個都心區──上游世宗大路的政治中心與高級商業區、中段東大門與世運的黃金商圈、下游的生態沙洲──整體的經濟和人民生活。

十多年時光流逝,今天的清溪川已經「復活」,野生小動物回來了,清新的廊風吹拂而過,成為人們隨時可以親近、聽鳥語和水流潺潺的步行區。平日可以戲水、跑步、參加各種小型活動、遠離車流,一路散步穿越首爾城;每年的正月十五,傳統燈節也在這裡舉辦,回首朝鮮時代,這裡可是文武百官和皇族往來景福宮的必經之路呢!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首爾路:讓你在高架橋上浪漫散心

除了經過整治的清溪川,「首爾路」這條前年還不存在的高架步道也是首爾古都大變身的重點計畫。「首爾路」在 2017年正式啟用,這條路是專門橫跨首爾車站的步行空間,前身是 1970年,為因應經濟發展建築的高架道路,擁擠、嘈雜,是這個區域揮之不去的夢靨。

現在的首爾,上演的是先進的生活方式。於是,市政府清空車輛、植入花草樹木,開發成 17個特區,不定期舉辦藝文活動和市集,讓首爾人「走上高架橋」互相交流,也和周邊的教堂、舊車站等古蹟景點面對面對話。走累了,可以鑽進一旁的咖啡店休息。這樣特殊的體驗,到了晚上因為華燈溢彩的大都會更顯美麗,深受市民歡迎。此外,入夜的「首爾路」,隨時可以見到警察巡邏,增添不少安全感。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麻浦油廠文化園區:重生的秘密基地

你知道嗎?十多年前在南韓開踢的 2002韓日世界盃足球賽的主場館正對面,原來還有不為人知的秘密基地,經歷再生,即將成為首爾人的新文化空間。

它就是麻浦油廠文化園區(原名:文化儲存基地,Mapo Oil Tank Cultural Park)。1973年面臨石油危機,每滴油都要進口的南韓,開始在郊區興建 6個石油儲存罐,可以儲備 6.907萬升的石油,在非常時期裡,這裡成為一級軍事設施,一般民眾無法靠近。

走進新時代,基地卸下任務,成為停車場。但歷史的呼聲和永續理念,喚起首爾市民決心讓基地「重生」,以最環保、最能展現文化底蘊的方式,改造基地變成相當於 22個足球場大的文化空間。

當地社區成為這裡的經營領導者,開放寬闊的空間作為石油歷史館、劇場、展覽區、社區中心、餐飲區、市集等,提供多樣化服務的好地方;走在石油桶裡,真是難得的體驗。就算什麼都不做,離開首爾市中心,漫步在梅峰山的翠綠裡,心情也會美麗起來。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東大門:時尚製造機

首爾傲視全球的成績,還有「世界設計之都」的名號。而時裝設計的核心,就在完成「服裝經濟奇蹟」的東大門;城門邊的昌信洞,更是老師傅和韓國服裝製造業的活歷史所在。

不過,先別急著去東大門市場,不妨先穿過具有 600年歷史的首爾古城牆吧。湊近一看,原來牆中許多巷弄裡的房子是紡織作坊!這裡可說是韓國紡織業的發源地,約在 1960年,名為「和平市場」的縫紉工廠開張,南韓的服裝工業時代正式開啟。當時,低樓層是工廠,樓上就是紡織工人的住家,來自南韓各地農村工人們的手藝和韌性,替南韓打下了紡織業的基礎,更以此為源頭,將設計風潮擴散到弘益大學等藝術聚集地。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別讓歷史消失  讓民眾融入「東大門奇蹟」

今天,製造業邁向 4.0時代,商品設計、購物方式等轉變的潮流排山倒海而來,工作條件卻沒有得到足夠的提升;勞動力聚集的工業工作者,老了、改行了、退居到人們比較難看見的社區裡。

其中,位於首爾昌信洞的小作坊,有著提供東大門服飾打樣和加工等關鍵功能,一千多戶聽起來不少,但對比全盛時期的三千多戶,人們才警覺「不妙,歷史正在消失!」

於是,首爾市政府走進社區,成立「Iumpium縫紉歷史館」(Iumpium原文:聯結與共同發展,如花綻放)。沒有博物館的距離感,精緻的空間裡面是滿滿的舊照片、文物和手工藝匠的笑聲;在這裡,可以認識東大門往事點滴、體驗縫紉和製作衣物,讓自己融入「東大門奇蹟」。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進來吧,這裡的好故事特別多」

「Iumpium縫紉歷史館」館長悠悠現身,向我們講述歷史館擔負政府、民間溝通平台的任務。他說:「我們想讓一輩子為服裝設計產業付出的前輩,為他們的工作感到驕傲,」本身是一位設計師的吳俊植館長說到:「這裡比起其他社區可能不大,但歷史價值和實際功能,都是不可取代的。昌信洞粘著力的強大,讓它沒有消失的理由。」紡織博物館讓人看見每一件衣服背後的一針一線,希望透過吸引外人來參與昌信洞的日常,活化傳統產業聚落。

而風靡亞洲的韓國流行服飾,又走過了什麼樣的歷程呢?

和世運電子市場相似,館長告訴我們一個南韓從追隨歐美、日本,到民主開放、經濟起飛、國產品受到認可並普及後,全民能夠自信創作和行銷南韓產品的歷程,「韓國人以自己的審美觀,創造韓式搭配法。我們的思維開放,有源源不絕、屬於自己,但無法預測的想像力」。

風格多樣、大膽,確實是韓國社會呈現的風氣。

【關於Pnina】

讀完廣電、公共政策,開始獨立記者的生活。稿件從早先聚焦體育到現在的商業、政策、文化、旅遊和外來移民,希望透過走進人群,了解社會更多面向。期待未來走進不同地區的NGO和教育領域,聽見在地的聲音。

Pnina logo

Pnina

讀完廣電、公共政策,開始獨立記者的生活。稿件從早先聚焦體育到現在的商業、政策、文化、旅遊和外來移民,希望透過走進人群,了解社會更多面向。期待未來走進不同地區的NGO和教育領域,聽見在地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