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韓:韓國的多變形象
韓國給台灣人的印象這十年來不斷改變。從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90年代因金融風暴成為亞洲「瀕臨破產的國家」,到2000年「冬季戀歌」裴帥、「野蠻女友」襲台,再到2010年臺灣棒球場上的「好想贏韓國啊!」...迄今,韓國也吸引許多臺灣人前往發展,諸如受大家喜愛的Twice周子瑜、Produce 101的賴冠霖等人,至此,韓國的形象可謂多變。
此外,近年前去韓國留學、遊學的臺灣學生也與日增多,於今年度已經突破五千多位;在臺灣學習韓語人數也大為成長,這十年多來的「韓流」,不僅僅是風靡臺灣,甚至席捲全球各國。

在首爾觀光勝地景福宮,兩名穿著傳統韓服的觀光客開心地拍照。
路透社/達志影像
現在,說到韓國除了泡菜以外,走在時代尖端的流行時尚與豐富多元的影視內容,成了韓國最有力的宣傳。
路透社/達志影像
近年來,以勁歌熱舞席捲全球的韓國偶像團體,證明了他們不只顏值高,在主持、唱歌、跳舞方面都有全方位發展。圖為韓國知名女子團體少女時代。
美聯社/達志影像不管哈韓、反韓,臺灣人都需要懂韓、知韓
不管是哈韓還是反韓,都有其角度,人本身就有其喜好,就如同有些人喜歡吃飯,有些人喜歡吃麵,倒不用刻意強求他人一定得硬吃什麼東西,不可否認的是,韓國的確吸引到現今臺灣人的許多目光關注。
我們是否能在這樣的喜好厭惡之下,講出「我為何喜歡韓國?」、「我為何討厭韓國?」等說服他人「懂韓、知韓」的理由呢?還是僅僅只能流於情感上「不需要理由,我就是喜歡、我就是討厭」的口舌之爭呢?
今日留學韓國的旅韓人士漸多,筆者樂觀其成,甚至在科技發達的網絡地球村,人們輕而易舉地可以在同一時間,得知遠在十萬八千里彼端消息,考驗著我們的是,是否能夠辨別眾多雜匯資訊底下的「意義」。讓我們平心靜氣地來想一下,彼端為何發生如是事件呢?

圖為韓國新鮮人的求職歷程,競爭之激烈,讓人無論在學歷、能力或外表上都不能放鬆。
合作廠商好比許多臺灣人總愛笑韓國人「什麼都說是他們的,連孔子、王建民都是韓國人」。當筆者親自來到韓國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儒學大鎮—成均館大學,採訪到的韓國人皆是連忙搖頭否認,他們說:「孔子怎麼可能是韓國人啊?」令人不禁回頭一問,臺灣人怎麼會產生如是偏見?我們是否確認過消息來源,為「第一手」的韓文當地資料,還是「簡體版」、「繁體版」的人云亦云,二手流傳資訊呢?
再舉一個例子。
臺灣人總愛笑韓國人愛整形,不像我們天生愛自然,面對這樣的問題,韓國人會說「外貌也是實力的一種」、「你連自己的外表都照顧不好,在這個社會內還有什麼競爭力可言呢?」
就韓國(2013年)針對大學畢業新鮮人所做的調查「新進員工聘用統計」提到,韓國就業市場平均競爭率是1:28.6,即一位新鮮人應職者,要跟將近29位競爭者來競爭一個工作機會;再者,100名投履歷應職者中,只有11.5人能通過公司初步書面資料審查與筆試,合格率約為一成,最終能順利通過第二關面試,進入公司的人,100人約只剩3.5名。
職場就業競爭火熱,在短短五六分鐘的面試,應徵者皆出身名校,成績都是優等,唯一能讓面試官印象深刻,恐怕是未開口回答考官問題前的「外貌」了,在如此競爭的社會內,能怪韓國人不在外表上「多做功夫」、「投資一下」嗎?
因此當我們在批判韓國「整形風」之盛、不崇尚自然,是否也要設身處地想一下韓國社會風氣呢?是怎麼樣的條件造成此社會現象產生呢?
【一張圖搞懂】訂閱集資:Mobile上的13堂英文課:http://bit.ly/2JVlmyo
延伸閱讀:《地獄朝鮮 南韓年輕人的就業悲歌》
《南韓總統推「盲選」 禁貼照片和曬關係》
《「只准成功,不許失敗」從SHINee成員金鐘鉉之死看南韓娛樂產業的巨大壓力》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