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韓」興起到普遍的「韓風、韓流」
今天,在臺灣當地一講到時尚最前線,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即是「韓風」。
所謂韓風,包含這些年受歡迎的韓國料理、炸雞,到韓流服裝、裝扮,再到化妝品、化妝法等等,只要有新商品推出,臺灣幾乎與韓國「同一連線」,這除了有臺灣與韓國距離相近的原因(台北到首爾只要2.5小時)之外,也有賴於臺灣人易於接受外來文化的習慣。
韓風特別反映在現今大眾文化上,近十多年來,不論是韓國K-Pop,抑或諸如膾炙人口的《屍速列車》、《與神同行》K-Movie等,消費「韓國文化商品」比起過去更加普遍。
相比十幾年前,在筆者求學的那個年代,韓國基本上給人的印象,原本大多是「愛吃泡菜」、「1992年與臺灣斷交」,或「整型風盛行」等,可以說曾經是一個「地理考卷上,連單選題題目都出不來的國家」。對比今天韓國轉變為亞洲新勢力,讓人不容小覷的國家,著實令人欽佩。
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快速的轉變,無可避免地出現許多「反韓」聲音。
由於臺灣與韓國產業相近,如半導體、高科技產業,坊間曾流傳「三星滅台計畫」等消息;在生活層面上,當兩國做為體育強國於競技場上競爭時,也有人喊著「誰都能輸,就是不能輸韓國」、「贏韓國就是爽!」等情緒言論。
不管哈韓、反韓,臺灣人都需要懂韓、知韓
不管是哈韓還是反韓,都有其角度,人本身就有其喜好,就如同有些人喜歡吃飯,有些人喜歡吃麵,倒不用刻意強求他人一定得硬吃什麼東西,不可否認的是,韓國的確吸引到現今臺灣人的許多目光關注。
我們是否能在這樣的喜好厭惡之下,講出「我為何喜歡韓國?」、「我為何討厭韓國?」等說服他人「懂韓、知韓」的理由呢?還是僅僅只能流於情感上「不需要理由,我就是喜歡、我就是討厭」的口舌之爭呢?
今日留學韓國的旅韓人士漸多,筆者樂觀其成,甚至在科技發達的網絡地球村,人們輕而易舉地可以在同一時間,得知遠在十萬八千里彼端消息,考驗著我們的是,是否能夠辨別眾多雜匯資訊底下的「意義」。讓我們平心靜氣地來想一下,彼端為何發生如是事件呢?
好比許多臺灣人總愛笑韓國人「什麼都說是他們的,連孔子、王建民都是韓國人」。當筆者親自來到韓國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儒學大鎮—成均館大學,採訪到的韓國人皆是連忙搖頭否認,他們說:「孔子怎麼可能是韓國人啊?」令人不禁回頭一問,臺灣人怎麼會產生如是偏見?我們是否確認過消息來源,為「第一手」的韓文當地資料,還是「簡體版」、「繁體版」的人云亦云,二手流傳資訊呢?
再舉一個例子。
臺灣人總愛笑韓國人愛整形,不像我們天生愛自然,面對這樣的問題,韓國人會說「外貌也是實力的一種」、「你連自己的外表都照顧不好,在這個社會內還有什麼競爭力可言呢?」
就韓國(2013年)針對大學畢業新鮮人所做的調查「新進員工聘用統計」提到,韓國就業市場平均競爭率是1:28.6,即一位新鮮人應職者,要跟將近29位競爭者來競爭一個工作機會;再者,100名投履歷應職者中,只有11.5人能通過公司初步書面資料審查與筆試,合格率約為一成,最終能順利通過第二關面試,進入公司的人,100人約只剩3.5名。
職場就業競爭火熱,在短短五六分鐘的面試,應徵者皆出身名校,成績都是優等,唯一能讓面試官印象深刻,恐怕是未開口回答考官問題前的「外貌」了,在如此競爭的社會內,能怪韓國人不在外表上「多做功夫」、「投資一下」嗎?
因此當我們在批判韓國「整形風」之盛、不崇尚自然,是否也要設身處地想一下韓國社會風氣呢?是怎麼樣的條件造成此社會現象產生呢?
【一張圖搞懂】訂閱集資:Mobile上的13堂英文課:http://bit.ly/2JVlm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