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喝下數千顆
每年約有 80億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裡,這些海中的塑膠垃圾如果沒有被打撈上岸,最終都很有可能被分解成直徑小於 5毫米的塑膠微粒。去年,美國非營利媒體組織Orb Media便曾指出,人們可能會在飲用自來水時,每年喝下 3,000-4,000顆的塑膠微粒。
雖然人們早在海鮮或海鹽裡面發現過塑膠微粒,按照食物鏈塑膠微粒會層層累積的性質,這些塑膠微粒最後應該都會回到人類身上。但卻很少有人願意證明,人類身上是否真的帶有塑膠微粒。
可能過半數的人都有
直到現在,維也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腸胃與肝病學家施瓦布(Philipp Schwabl)表示,他們在世界各地的人類糞便樣本當中都找到了塑膠微粒。
他說:「這項研究證實了我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塑膠微粒最終會達到人體內臟的假設。」他們推測,世界上可能有超過 50%人口的大便裡都含有塑膠微粒。
捐贈者來自8個國家
研究團隊蒐集到年齡介在 33-65歲、分別來自奧地利、義大利、芬蘭、日本、荷蘭、波蘭、俄羅斯和英國這 8國的 8名大便捐贈者。
所有捐贈者在捐贈大便的同時,還需要付上大便前一周的食物日記,加註「B類生物物質」(Biological substance, Category B)再寄送到奧地利環境署利用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顯微術進行分析。
每10克就有20顆
結果發現,所有的檢體當中都驗出了塑膠微粒,平均每 10克的大便就能找到 20顆直徑小於 5毫米的塑膠微粒,尺寸介於 50-500微米之間(人類一根頭髮寬度約為 100微米)。
寶特瓶原料含量最多
在研究人員預先列出的 10種塑膠微粒當中,有 9種出現在這次的檢體裡,當中不乏寶特瓶原料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這些在生活中很常用到的塑膠材質,其中大便裡含量最多的種類是PET和PP。
塑膠微粒從哪來?
從這份研究當中,大家最好奇的莫過於這些塑膠微粒是如何進到人體內的,這或許能從 8名大便捐贈者的一周飲食日記找出一些線索。
所有的大便捐贈者在這一周內都不吃素,全部人也都吃過或喝過用塑膠包裝的食物,在 8個人當中有 6個人在這周內吃過魚。
可能是海鮮或食物包裝
負責這項研究的施瓦布表示,他們沒有辦法確認這些人大便當中的塑膠微粒是來自於吃進肚裡的海鮮,還是塑膠包裝或其他東西。
他說:「現在我們知道糞便裡含有塑膠微粒,我們也知道該如何檢測它們。我們的目標是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這包括更多的人參與。」
比想像中的還要多
沒有參與這份研究的英國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海洋科學家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表示,他很驚訝人類的糞便裡含有這麼多的塑膠微粒,這個數字比他預期的還要高。
他指出,這次研究當中發現的PET有可能是來自於寶特瓶或食品包裝,也有可能是來自於地毯、窗簾或衣服上的塑膠微粒,最後落在餐盤上。
環境中落下的更危險
湯普森在今年初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比較了在蘇格蘭地區淡菜的塑膠微粒含量,和食物在準備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在食物上的塑膠微粒量,哪一種對於人類的風險比較高。當時湯普森的發現是,空氣中的塑膠微粒比起人類從淡菜裡吃下的塑膠微粒對於人類的影響比較大。
湯普森表示,如果我們能夠知道這些塑膠微粒進到人體內的傳播路徑是什麼,就有助於找出解決之道。
會不會對人體有害?
另一方面,人體內的塑膠微粒是從哪裡來之外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這些塑膠微粒到底會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目前已有動物研究指出,塑膠微粒進到生物體內後可以進到血液、淋巴系統抵達肝臟。也有研究指出,塑膠微粒很可能會對腸道造成危害,影響身體吸收營養的能力。
施瓦布提醒到,這次的研究只是證實了大家一直以來相信的事情,但他們沒有進一步研究塑膠微粒對人體是否有害。
證實腸道裡有塑膠
施瓦布說:「這是第一次有這類型的研究證實了我們長久以來懷疑的事情,那就是塑膠最終會跑到人體的腸道裡。值得注意的是這對人類,特別是那些患有腸胃道疾病的患者來說,這代表了什麼。」
研究人員指出,腸道內的塑膠微粒很有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或有助於有毒化學物質和病原體在體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