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我是塑膠?科學家:人體內微塑膠含量快速增加,大腦可能已有0.5%是塑膠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最新研究指出,隨著環境中微塑膠污染指數級增加,人類大腦內的微塑膠含量也在上升。研究分析了1997年至2024年間解剖的大腦樣本,結果顯示微塑膠濃度隨時間增長,2024年樣本的微塑膠(microplastics)含量比2016年高出50%。

此外,患有失智症的患者腦部微塑膠濃度比健康大腦高出3至5倍。雖然目前無法確定其與神經退化的關聯,但科學家警告,這些顆粒可能對大腦健康產生影響。儘管研究仍在初期,但微塑膠對健康的潛在威脅正日益受到關注,特別是其可能與發炎反應及神經退化疾病相關。

微塑膠入侵大腦,濃度持續上升

過去幾年,研究人員已在人體的血液肝臟、胎盤,甚至動脈中發現微塑膠(microplastics),但最新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的研究顯示,這些微小的塑膠顆粒已經穿透血腦屏障,進入人類大腦。

根據CNN報導,美國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藥理學教授馬修.坎本(Matthew Campen)指出,正常大腦的微塑膠濃度約有每克4,800微克,換算下來,這些顆粒的總重量相當於一個塑膠湯匙。他補充道:

「如果這些數據準確,那麼我們今天的大腦成分是99.5%是大腦組織,而剩下的0.5%則是塑膠。」

研究人員發現,2016年至2024年間,腦部微塑膠濃度增加了約50%,且較新的樣本比舊的樣本含有更多塑膠顆粒,顯示微塑膠的累積可能與環境中塑膠污染的加劇同步上升。此研究檢測了52份腦部組織樣本,涵蓋2016年和2024年的解剖樣本,結果顯示所有樣本中皆有微塑膠,且2024年的樣本濃度明顯較高。此外,研究團隊回溯分析自1997年以來的大腦樣本,發現同樣的趨勢:樣本年代越近,微塑膠含量越高。

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公共衛生與全球健康計畫主任菲利普.蘭德里根(Philip Landrigan)表示:「塑膠製造量、塑膠污染及人類對塑膠的暴露量都在快速增加,因此在人體組織內發現更高濃度的微塑膠是合理的。」他指出,自2002年以來,全球超過一半的塑膠製品是在這之後生產的,而生產量預計將在2040年前再翻倍。

文章插圖

失智症患者大腦微塑膠濃度更高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12名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發現這些患者的大腦微塑膠濃度是正常大腦的3至5倍。雖然這是否意味著微塑膠與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存在因果關係仍不清楚,研究人員也提醒,失智症患者的大腦血腦屏障通常較弱,因此微塑膠的高濃度可能是病症導致,而非病因,但科學家指出,微塑膠可能會加重大腦發炎,進一步影響神經功能。

除了人體研究,科學家也透過動物實驗探討微塑膠對大腦的影響。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的神經科學教授傑米.羅斯(Jaime Ross)研究微塑膠對小老鼠大腦的影響,研究中,科學家讓小老鼠飲用含有微塑膠的水,發現僅僅三週後,小老鼠的大腦已出現與阿茲海默症早期病變類似的變化,並表現出認知能力下降的跡象,顯示體內微塑膠增加的「塑膠負擔」令人擔憂,因為它可能會加劇發炎反應。這些結果引發對人類健康的擔憂,特別是人類每日都可能透過飲用水(無論瓶裝水或自來水)攝入微塑膠。

微塑膠如何進入人體?

微塑膠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可能來自塑膠製品的磨損,如塑膠袋、水瓶、輪胎或合成纖維衣物,而納米塑膠(nanoplastics)則更小,可達人類頭髮直徑的千分之一。這些微小顆粒可以透過空氣、食物和水進入人體,並滲透至各個器官。

坎本指出,奈米塑膠能夠「劫持」脂肪進入大腦,因為塑膠具有親脂性,而大腦約60%由脂肪組成。他推測,當人體攝取脂肪時,奈米塑膠可能會隨之進入大腦。「我們的觀察顯示,大腦主要吸收的是100至200奈米的塑膠顆粒,約與兩顆新冠病毒的大小相當。」坎本說。除了飲食外,空氣吸入也是微塑膠進入人體的重要途徑。例如,汽車輪胎磨損時會釋放塑膠微粒至空氣中。

血腦屏障是否仍是安全防線?

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一道保護大腦的防線,能阻擋毒素和病原體進入。但這項研究證實,微塑膠已能穿越這層屏障,甚至深入大腦前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區域。此前的研究已發現微塑膠存在於嗅球(olfactory bulb),該部位負責處理嗅覺訊息,但這次研究顯示,微塑膠在大腦中的分布範圍更廣。

研究結果顯示,大腦中的微塑膠濃度比肝臟和腎臟高出7至30倍。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藥理與毒理學教授菲比.斯塔普頓(Phoebe Stapleton)指出:「這份研究提供了明確證據,顯示微塑膠確實存在於人類大腦,而且可能比其他器官更容易累積微塑膠。」

人體能排除微塑膠嗎?

研究顯示,肝臟和腎臟可能具有一定的能力來清除部分塑膠顆粒,但大腦是否具備相同機制仍然未知。由於血腦屏障的特殊性,大腦對異物的清除能力較弱,這可能使微塑膠一旦進入後就難以排除。

蘭德里根強調,微塑膠就像「特洛伊木馬」,可能攜帶內分泌干擾物(如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阻燃劑、重金屬及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進入人體細胞並干擾其正常運作。內分泌干擾物已被證實與生殖系統異常、女性不孕症及男性精子數下降有關。《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的研究顯示,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影響人類荷爾蒙系統,導致生殖器官畸形或生育能力下降。

「我們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可能會對健康造成損害,即便我們還無法完全掌握其所有影響,」蘭德里根說。「我們應該開始採取行動來減少暴露風險。」

文章插圖

海洋生物學家理查·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是最早提出「微塑膠」(Microplastics)這一術語的科學家,他指出,儘管找出人體內的微塑膠相對容易,但確立其與健康風險的關聯性則困難得多。然而,這類研究正逐步揭示微塑膠對人體的潛在影響,未來仍需進一步調查其長期健康風險。

微塑膠污染已成為全球性問題,並滲透至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坎本教授強調:「問題是,現在沒有對照組,每個人都暴露在微塑膠之下。」隨著全球塑膠生產量每10至15年翻倍,人類的暴露程度只會持續上升。

2024年3月,一項研究發現,1公升瓶裝水平均含有24萬個塑膠顆粒,其中90%為奈米塑膠(Nanoplastics)。「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塑膠,但我們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蘭德里根說。「減少塑膠,對我們的健康和下一代至關重要。」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