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令和大叔到一國之相 菅義偉是誰?
周三,有「令和大叔」之稱的菅義偉走馬上任,從安倍晉三的手上接下了日本首相的位子,究竟,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接下來的首相之路又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呢?

外界對菅義偉的印象,除了安倍的左右手外,就是 2019年4月手拿「令和」字樣,宣布日本新年號從「平成」改為「令和」的樣子,菅義偉也因此被稱為「令和大叔」。
路透社/達志影像
近日,菅義偉接受自名黨提名、參選自民黨總裁時,曾形容自己是一個「從零開始」的人。圖為本月 14號,菅義偉成功當選自民黨總裁後,從前總裁安倍晉三的手中接下慶祝花束。
美聯社/達志影像安倍晉三 VS 菅義偉
在安倍當家這八年來,菅義偉宛如安倍的左右手,在擔任內閣官房長官期間協助安倍推動各項改革。然而,兩人的出身背景很不一樣:
安倍是政治世家出身,父親曾擔任日本外務大臣,祖父岸信介和外叔公佐藤榮作曾任首相。對比安倍,菅義偉的父親是名農夫,母親是小學老師,從小在秋田縣的鄉間長大。
高中畢業後,菅義偉搬到東京,他曾經在紙板工廠和築地魚市場工作,好不容易存夠錢後半工半讀上大學。
沒人脈沒經驗 全靠勤跑基層
從法政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畢業後,菅義偉成了上班族,但他很快就投入橫濱市議會的選舉,踏上了從政之路。
當時,菅義偉缺乏人脈,政治經驗也不夠,他只得一家又一家的拜訪拉票,每天起碼跑三百戶,整場選舉下來跑了三萬戶,總共穿壞了六雙鞋子。最後,菅義偉成功在 1987年當選橫濱市議會議員,並且在 1996年進入國會,接著一步步往權力中心邁進,並且在 2012年成為安倍的內閣官房長官。

圖中被手指著的孩子就是菅義偉,這張黑白照片是在他位於秋田縣的老家拍的。
路透社/達志影像
在菅義偉的老家秋田縣,當地民眾自發性地出動車隊慶祝菅義偉成為日本首相,堪稱秋田縣之光。
美聯社/達志影像能否走出自己的路?
與此同時,身為安倍八年來的左右手,菅義偉在擔任首相後能否走出自己的路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日本政治專家、《日本巔峰:偉大野心的終結》(Peak Japan: The End of Great Ambitions,暫譯)一書作者格洛瑟曼(Brad Glosserman)說,菅義偉還沒顯露出真正脫離安倍路線、甚至脫離自民黨主流路線的可能。
白手起家 不會功高震主
格洛瑟曼表示:「他有很棒的故事......他是一個白手起家靠自己的人。然而,他的問題在能否凸顯自己的個性。」格洛瑟曼接著說,菅義偉是一個很成功的內閣官房長官,他可以好好地傳遞首相要給人民的資訊,卻又不會搶了首相的風采。然而,擔任首相需要領袖魅力,菅義偉能否扮演好大家都在看。
「沒人真的知道他是誰,他一直以來都待在幕後,」格洛瑟曼接著說:「他還沒有向日本大眾展現出,眾人可以為他集結動員的那種形象。」

16號這天,日本首相菅義偉(首排中央)和他的新內閣合影,其中只有兩名女性。在走馬上任後,菅義偉將自己的內閣定調為「替人民服務的內閣」。
美聯社/達志影像女性閣員變少了
而從菅義偉走馬上任後公布的內閣名單,可以發現仍受到安倍的影響,許多安倍內閣的老面孔持續留任。與此同時,女性閣員從原本的三位減成了兩位,她們分別是擔任法務大臣的上川陽子,以及擔任奧運事務大臣的橋本聖子。
至於內閣中比較引人注目的名單包含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外務大臣茂木敏充以及安倍晉三的親弟弟──擔任防衛大臣的岸信夫。
「替人民服務的內閣」
在首次以首相身分召開的記者會上,菅義偉將自己的內閣定調為「替人民服務的內閣」,並且說新內閣的當務之急是防疫和振興經濟。此外,他也大大讚揚安倍經濟學,並且誓言要繼續推動國家數位化,還有數位身分證系統。
菅義偉說:「一直以來,我都覺得社會上有許多事情和一般民眾的認知脫節,我不會忽略這些事,我在採取大膽的行動前,會先決定好什麼是對的。」

在岐阜縣土岐市的一間陶瓷工廠內,可以看到工廠應景地做出了印有Q版歷代日本首相肖像的杯子,還有「令和大叔」菅義偉圖案的杯子。
美聯社/達志影像處理北韓飛彈危機有經驗
在外交事務上,菅義偉大談自己的危機處理經驗,包含怎麼處理北韓的飛彈威脅等等。同時,菅義偉強調新內閣會繼續維持日美同盟的好關係,並且想辦法和中國、俄國等鄰國打造穩定的關係,進一步深化安倍任內推行的「自由與開放印太策略」(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
讓外界安心 日本值得信任
前日本外交官,目前在京都立命館大學任教的宮家邦彥說:「菅義偉必須持續讓外界知道,日本可以被信任,而且日本的外交政策不會變,如此一來大家會安心,不管誰接班都能讓安倍留下的事務繼續進行。」
首相之路的挑戰
至於,菅義偉的首相之路還會出現什麼樣的挑戰呢?
各家媒體除了列出疫情、經濟、奧運和原定明年登場的日本國會大選外,日本和中國的關係也在名單上,畢竟中國在東海上動作頻頻。此外,隨著 11月美國總統大選的腳步越來越近,菅義偉如何跟新任美國總統互動到時也是一大挑戰。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