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遺物引共鳴 中國失戀博物館療癒悲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張淑伶 (中央社駐上海記者)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連提供減壓管道都可以成為一門賺錢生意。在傳統的按摩館、KTV、電影院這些娛樂休閒場所外,中國近年也出現以「失戀博物館」、「減壓博物館」為名的商業展間,為了迎合許多人喜歡上網分享的需求,這些展覽空間無不注重空間設計、朝向網紅打卡店發展。「新鮮感」可說是它們最大的賣點,至於是否真能帶來療癒、能療癒多久,恐怕已經是次要的問題了。

文章插圖

失戀博物館競爭激烈  朝網紅店發展突圍

從公開報導來看,中國的上海、廣州、南京、濟南、南昌、昆明、西安、長沙、哈爾濱⋯⋯等幾十個城市都有失戀博物館,有些城市還不只一座。近一年多來,有關各地失戀博物館開張或關門的消息不斷登上地方新聞。

這些失戀博物館最大的問題是同質性高,如何吸引消費者願意來第二次、哪怕是去不同失戀博物館看第二次,都是挑戰。

搜尋新浪微博可發現,哈爾濱失戀博物館裡,有人用1,000張女友照片拼出大幅女友像;而在上海外灘的失戀博物館內,也有人用1,314張照片拼了女友像。其他如用一張張談戀愛期間買的車票貼成的車票牆、各種符合戀人心理的文案,各類「愛情遺物」內容上的相似或可預期性,或許就可以說明失戀博物館經營的競爭和瓶頸。

中國媒體《現代快報》去年12月報導,南京第一家失戀博物館2016年開幕,當時吸引不少人潮,但這家店去年底因經營不善關門,當地其他近10間的失戀博物館也有半數閉館或即將關門。

這篇報導引述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周勤表示,失戀博物館吸引的都是年輕人,而且都是暫時性的;此外,無論是形式或展品,它們都存在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很難形成持續消費力,目前市場上的失戀博物館已經飽和過度。

文章插圖

不過,《全球中央》記者在上海一家失戀博物館詢問參觀者,發現對於第一次前來的人來說,這種地方還是能帶來一些滿足。有情侶一起來觀看,說因為對網上的評價感到好奇;自己看過那麼多分手與心碎的故事後,感想就是要「珍惜現在」。

也有剛失戀的20多歲男子來參觀,甚至還帶了自己的「愛情遺物」想寄存在這裡展出。問他是否覺得有被安慰到,他說有,但說著說著就有點眼眶泛淚了,顯然,撫平失戀情緒沒那麼簡單。

名之為失戀「博物館」,其實都是商業展間,經營收入主要依靠門票,或販售「許願膠囊」之類的小物。為了不斷吸引觀眾走進展間,業者轉而在空間布置上花心思,朝向網紅店發展,以滿足社群媒體時代民眾「打卡」的需要。

贏商網曾報導,2019上半年文化藝術類創新業態新開店中,展覽展館類品牌最為強勢,開店量占比過半。它們的經營之道在於引發情感共鳴,並滿足人們拍照、在社群媒體上打卡的需求。

文章插圖

現代人「壓力山大」減壓博物館成情緒出口

至於上海的減壓博物館,據介紹內部有:超級水床、黃金洗手間、顛倒屋、螢光枕頭大戰、撞撞球、金銀山、吶喊人偶、尖叫室、摔碗屋、星空屋、塗鴉牆⋯⋯等,從業者附上的照片可看出,不外乎讓人恣意尖叫、摔東西、享受撒(假)鈔票的快感等,甚至還讓顧客穿上保護衣,免得砸傷自己。

《姑蘇晚報》去年11月的一篇報導指出, 蘇州的減壓博物館已成為當地網紅打卡地,三五好友同來,還能一起釋放壓力,譬如一起打枕頭大戰,或是戴上拳擊手套擊沙包。「發洩屋」裡,可以摔瓶子、砸鍵盤、撕簿子,結束後,每個人表現都不同,有人安靜、有人大叫,也有人抱頭痛哭。

與其說是減壓博物館讓你有這些情緒反應,不如說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情緒來到這裡,只是藉著這樣的空間發洩出來。

其實,在沒有減壓館之前,人們不也是可以藉由去海邊尖叫、運動痛快流汗等各種方式減壓嗎?不過,忙碌而喜歡新鮮感的現代人,是不介意花個人民幣50元,體驗各種具有娛樂感的發洩方式,而且它們全都集在一處,十分方便。願意的話,發洩中、發洩後,你都可以拍張照,上網打卡。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