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為何就是不還文物!?專訪「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郭怡汝老師

你,喜歡逛博物館嗎?

對很多人而言,一想到博物館,可能立刻浮現艱澀、無聊等形容詞,默默在腦中關上博物館的大門。但是別急著走!如果你先逛逛臉書專頁「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可能就會對博物館大大改觀。

在「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中,介紹了世界各地博物館的趣聞軼事,包括大英博物館中「消失的密室」、梵谷版本的皮卡丘、包著尿布的鯊魚標本等等,藉由一個又一個故事,讓大家發現,原來博物館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粉絲專頁的經營者,是有「全台灣最年輕博物館館長」之稱的郭怡汝。郭怡汝畢業自台大歷史系,曾赴英國萊斯特大學攻讀博物館學碩士,在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計畫」實習。過去2年,年僅30出頭的她還曾任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管理轄下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博藝館和博學館。

身為文資管理者與作家,郭怡汝致力讓外界看見博物館的美好,串起歷史與文化的連結。她也在今年推出線上課程《聽見大英博物館》,希望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帶大家輕鬆走進博物館。

此次,DQ訪問到郭怡汝老師,請她向大家分享身為一個博物館館長,有什麼樣的挑戰與體會;也請她以博物館經營者的角度,帶大家思考「大英博物館返還文物」的世紀難題。


文章插圖

不是管理者,而是文資守護者

DQ:老師在大學時期,曾擔任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導覽,因此開始希望向大眾介紹「負面遺產」的重要性。抱持著這份信念,為什麼老師在大學畢業後,會選擇進入公職體系任職?您希望能以「文資管理者」的角色,達成什麼目標?

選擇進入公職體系,主要是考量到台灣大部分的文化遺產博物館隸屬政府部門,因此希望透過進入公職體系,能更接近和瞭解第一線的業務和細節,並且運用所學的知識,推動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展示工作。

無論是一般基層公務員、還是博物館館長身份,我比較不覺得是「文資管理者」;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服務的角色,偏向「文資守護者」。我能直接參與,並且和專業的學者、團隊合作,進行進一步的保護、研究和教育工作。

期望能讓文化遺產不只是被保存與傳承,還能在運用和展示間,做到滿足當代需求,又不損害遺產的價值,讓更多人能夠輕鬆地接觸和了解文化遺產。

無論是透過虛擬線上資源還是實際參觀,都希望鼓勵更多人能參與其中。同時像是負面遺產這類涉及人類歷史比較深層的內容,例如戰爭遺產等,也能夠被更多人理解。

文章插圖

台灣博物館的挑戰:如何把有限資源最大化

DQ:進入公部門後,一路到任職金門民俗歷史博物館館長的過程中,老師曾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挑戰?依您的經驗與觀察,台灣的博物館運作容易面臨什麼樣的困境?

擔任館長期間,其中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博物館的資源限制。資金、人力和時間通常有限,也就是說我和我的團隊,需在有限的資源下,找到創意和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整合,盡力達到最高品質的展示和文化活動,同時兼顧知識傳遞和文物保存。

而資源限制,也正是台灣地方縣市博物館較常面臨的困境。延續剛剛說的,大家都期望看到好的展覽,如果想吸引觀眾,就要有一定品質;不過有相當品質的展覽,往往也需要一定的資源。

資源不只是金錢,當然預算很重要,但還包括專業的人力和充裕的時間;然而所有資源要能同時到位,往往都是有難度的。無論是「有錢但時間不夠、沒有專業團隊」,或是「沒錢萬事起頭難」的情形,都挑戰博物館如何把有限的資源,轉變成最大化、有價值的文化體驗,做到促進大眾參與以及發揮教育學習的功能。

文章插圖

將視野從文物轉向「人」

DQ:老師開始工作後不久,就決定前往英國研讀博物館專業;經過進修,老師對「經營博物館」是否有與過往不同的視野?重返職位後,在博物館營運上,老師有嘗試什麼不同的行動或做法嗎?

英國學習博物館相關專業知識之後,確實改變了我對博物館經營的視野,更加著重在「人」的層面。

首先,是打破傳統公務體系都是「上對下」的命令方式,或是完全交給委外團隊辦理的情形。我鼓勵團隊成員都參與討論和決策,有助於激盪出新的點子,也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意。

此外,除了基本對文物的照護,更重要的是考慮博物館的展示與在地社區的關聯,特別是展品與在地居民之間,歷史及情感的連結。

例如,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主要以「常民文物」為主,過去文物展示多仰賴一張解說牌,及解說人員導覽。返回職位之後,我和團隊嘗試以「情境復原」和「再現」的方式,將已經消逝、但對居民仍有共鳴的記憶在博物館中重現,例如好吃糖、阿嬤的紅眠床、榨油車等。

作為離島的地方博物館,要做的不是去跟國家館舍或大都市的博物館,比較怎樣才是專業、誰的環境更像是「白盒子」。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講出動人的在地故事。不只讓遊客進來覺得感動,也能讓在地人進來後,感受到回憶的溫度。

「聽見大英博物館」解鎖看世界的新角度

DQ:老師這次推出了一系列有關大英博物館的課程,詳細介紹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老師第一次走進大英博物館時,有什麼樣的感受?印象最深刻、最被吸引的部分是什麼?

我第一次去大英博物館時,第一個想法就是:「這裡真的太大了!」

不只藏品數量,還包含博物館的規模,無論是氣派的大廳,還是數不勝數的展示廳,都給人壯觀、宏偉的感覺。而且走完一個廳還有一個廳,讓我深刻地感受、且震懾於博物館蘊含的悠久歷史和巨大影響力。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大英博物館的樓層圖時,發現這裡的展廳幾乎涵蓋了世界各大文明,逛一個博物館就像逛全世界,讓人覺得很划算(笑)。不用親自去其他國家,就有機會可以看到各地的珍貴文物。

文章插圖

DQ:為什麼這次會選擇以大英博物館做為主題,在挑選課程介紹的藏品時,有什麼標準或考量呢?透過這個課程,您希望為讀者/聽眾們,帶來什麼啟發?

這個課程的初衷,主要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博物館。

很多人覺得博物館是很高大上的地方、很有距離感,想說「反正我進去又看不懂,那我幹嘛進去?」。但我希望,不論是藝術品或國外展品,都可以讓大家覺得跟你有些關係;不只有關係,而且你還聽得懂!

所以我選擇了大英博物館。不單是因為它很有名,或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最特別的是,如同剛剛提到的,逛大英博物館就像逛全世界;其中,也包含了台灣,我們跟其他文化一樣,都是無價的人類文化遺產。

文章插圖

因此挑選藏品時,除了台灣必備之外,還要涵蓋大英博物館內的主要文明展廳,也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文物,像是埃及木乃伊摩艾石像日本浮世繪等。

此外,也會挑選大家曾經在電影戲劇、遊戲動漫裡面接觸過的文物,例如:薩頓胡船棺葬、路易斯西洋棋這些,讓大家不會覺得生疏,在聽有趣故事的同時也能增加談資。

透過這個過程,我希望用說故事的方式,把一些文物秘密、世界歷史、博物館知識,甚至是文物返還這類思辨議題分享給大家。大家聽了後會發現,其實博物館沒有這麼難,而且你平常學的歷史、聽到的故事,都跟博物館有關係。

藉由降低距離感,讓大家願意走進博物館、享受博物館,發現原來博物館可以這麼有趣,並發自內心地說:「下次我還要再來一次!」

文章插圖

還、不還?博物館文物歸還的世紀難題

DQ:說到文物返還,對於「大英博物館是否應該歸還文物」,一直以來都有多種不同的聲音。以「帕德嫩神廟石雕」為例,博物館方主張當初獲取石雕有獲得鄂圖曼土耳其官方同意,且如果當初並未搬走石雕,這些文物很可能受戰火侵襲、毀壞;另一方面,有些人則認為英國趁人之危將文物搶走,應該將本屬希臘的文物歸還,修正過去的錯誤。

依老師的觀點,英國帶走文物的做法究竟是趁火打劫,還是為文資保存貢獻一份心力,讓文物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功大於過?

就我個人認為,英國的埃爾金伯爵(Thomas Bruce, 7th Earl of Elgin)在1801年到1812年帶走帕德嫩神廟的石雕,雖然依他個人的說法,當時帕德嫩神廟沒有得到鄂圖曼土耳其人的妥善照顧,很多不肖人士都搬石雕去賣;而且神廟歷經戰亂看起來很殘破,他不搬,別人也會搬走,讓破壞更加嚴重。所以他把石雕帶回英國,是為了人類無價資產的石雕好。

依這種說法,似乎是他為文資保存貢獻了一份心力;但如果從史料來談,埃爾金伯爵帶走帕德嫩神廟石雕,很大的原因還是為了自己的聲譽。

而且,他也曾表示,他想要這些石雕是因為要裝飾他的家(他擔任外交人員期間,曾有侵占其他國家文物的紀錄);另一方面,他帶回石雕也反應出,當時整個大英帝國正狂熱於展示世界各地的藝術收藏,藉此積極展現帝國強盛和西方中心主義的殖民觀點。

文章插圖

而且事實上,1832年希臘成功反抗鄂圖曼帝國獨立後,帕德嫩神廟並沒有被完全夷為平地,甚至還有一些殘存的石雕留在現場。

我們當然不能說,如果埃爾金伯爵沒有帶走石雕,這些石雕都會好好地留在原地。不過順著埃爾金伯爵「保護文化資產」的說法,那希臘獨立後,他們積極地發展,想要找回希臘國家的輝煌,此時為什麼沒有歸還石雕?

而他在因緣際會下,恰好保存帕德嫩神廟石雕,就能證明帶走文物的動機是好的,沒有任何問題?就是功勞大於過失嗎?

另外,大英博物館參觀人數比較多,就能代表真的有更多人能認識希臘的美?如果是這樣,是不是遊客人數較少的國家和博物館,都應該要把自己家的寶貝,放一份在大英博物館給更多人看?

這一連串的問題,相信都可以刺激大家,對於這個議題有更深度和更廣泛的思考。

文章插圖

不只博物館決定,還得看政府臉色

DQ:最近,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將一根圖騰柱,歸還給加拿大的尼斯迦族,這也是英國的國家級博物館首次將文物還給所屬地區。雙方溝通順利,不但成功歸還文物,也建立良好的情誼。

不過,大英博物館在文物歸還的議題上,對外卻始終保持強硬的態度。根據老師過往在英國讀書、實習的經驗,英國文資界對於歸還文物,普遍持有什麼態度與考量?大英博物館內部,是否曾出現不同立場的相互交戰?這個世紀難題,需要什麼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克服哪些阻礙才可能化解?

以我個人目前的了解,英國博物館界對於歸還文物,其實大多都抱持著正向和樂見其成的態度。他們都理解文物返還的必要性,這也是作為「與時俱進的21世紀博物館」的一部分。

甚至,國家級的博物館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其館長亨特(Tristram Hunt)近年也多次提到,希望可以修改國家博物館的相關法規,讓博物館有權能自行決定文物返還。

這邊我要先提一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歸還文物時,並不是沒有阻礙;事實上,館方在向蘇格蘭政府爭取歸還文物時,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由於光這一件文物的返還,就需耗費約30萬英鎊(約為新台幣1,200萬元),雙方針對這個議題爭執多次,到底要不要因為過去的錯誤,去花現在納稅人的一大筆錢。現在這個看似順利的結果,其實經過了很多次的磨合和討論。

文章插圖

換句話說,英國博物館歸還不歸還文物,往往必須考量政府的預算和態度。大英博物館內部當然出現過不同立場,不過主要還是取決於政府的態度。館方每次和希臘政府談判,不只是帶著博物館本身的意見,背後還有英國政府交代的立場。

文物歸還這件事,不只涉及龐大的金額(包括運輸包裝、衍生的儀式費用等),還包含了承認過去的錯誤。這不僅僅是道歉、賠償,也是否定國家過去的作為及投入的所有成本,而且還可能影響國家在國際上尊嚴,這些都茲事體大。

所以,這個世紀難題能不能解,還是必須靠英國政府的態度轉變,我認為只有爭取到英國政府、民意代表的支持,未來才有改變的契機。

博物館營運,不是只靠珍稀文物

DQ:那如果將文物都歸還所屬國,會不會重創博物館館藏?特別是對於本身館藏少、經費較不足的博物館來說,歸還文物會不會造成博物館的生存危機?有沒有能夠兼顧博物館營運,又能實踐正義的處理方式?

這邊我想先講一個例子,許多人以為大英博物館不敢歸還文物的原因,是因為如果歸還了過去的「戰利品」,博物館就會空蕩蕩。但事實並非如此,大英博物館收藏800萬件文物,其中也包含不少英國、歐洲的收藏品;而且博物館現在只展示其中大約8萬件而已。

依我個人2022年參加大英博物館的線上講座「Counting when, who and how?」,學者舒馬赫(Jacques Schuhmacher)的調查研究指出,大英博物館文物藏品數量急遽增加的關鍵時期,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大英帝國時期。反而是1960年代到1990年代這段期間。

尤其在1980年代,館藏增加數量更高達一百萬件,因為這個時期,大英博物館開始在各地進行大量的考古挖掘計畫。也就是說,大英博物館除了「戰利品」之外,其實還有非常豐富和數量龐大的藏品。

文章插圖

博物館營運的長遠和永續,需仰賴很多因素,不完全取決於文物的稀有程度或數量多寡,還包含優質的教育活動、展覽、相關社群(例如在地居民、遊客等)的緊密程度,以及健全的財政系統等方方面面的原因。

換句話說,歸還文物並不會是造成博物館生存危機的主要原因。

進一步來說,以英國為例,如果是國家級或是地方縣市所屬的博物館,歸還文物的決定權和衍生費用,因為涉及公有財產和民眾稅金,因此都要和當地政府和民意代表討論才能進行。如果博物館願意歸還文物,政府和民代也支持,那麼兼顧博物館營運與正義,是能實現、也不難實現的目標。

歷經烽火與重生,濃縮時代變遷的千年《女史箴圖》

DQ:最後想請老師跟我們分享,在大英博物館的展品中,有沒有最令您念念不忘、想一看再看的文物!您與它之間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嗎?

我個人推薦的是《女史箴圖》,不過很可惜因為保存維護的關係,它一年只有限定6個禮拜的時間可以參觀和近距離欣賞。

《女史箴圖》是大英博物館裡最著名的中國書畫藏品。這幅彩色人物卷軸畫,是根據晉代詩人張華寫的《女史箴》所繪製,用歷代賢妃的故事來告誡宮廷婦女要遵守婦德。

文章插圖

雖然它的內容跟現在提倡的女性意識差非常多,不過它之所以讓我念念不忘、一看再看,主要是因為它的身世。

它曾歷經顛沛流離的歲月,就像原本被保護在皇宮裡的仙女,因為戰爭而顛沛流離,被強迫帶到遠方。再次被人發現時,已經是脆弱、狼狽不堪的樣子,面臨掉粉、斷裂、破損等急待修復的狀況;又因為過去修復知識的差異,它被硬生生地裁切成好幾塊。最後,它歷經千辛萬苦,才重新在世人眼前重現。

它代表的是歷史大時代的變遷、博物館修復專業的演進,以及重視多元文化的發展。有千年歲數的它,韌性令人印象深刻,總讓人想去看看它過得好不好。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這次的線上課程中,特別留了一個章節給《女史箴圖》,希望能夠好好的它把介紹給大家。


DQ專屬福利|一起用聽覺環遊大英博物館

本文摘自《聽見大英博物館》線上課程,「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郭怡汝主講,由遍路文化製作、播出。

欲購買課程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

Q:我想免費參加《聽見大英博物館》線上課程!

  • 活動期間:2023/10/13(五)起 至 2023/10/18(三)中午12點截止

  • 送出名額:3名

  • 活動方式:

  1. 贊助DQ滿額成為DQ VIP(月定期贊助100元或年度贊助1200元)⁣:贊助網址由此去

  2. 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DQ全新LINE官方帳號 DQ PLUS,就有機會獲得《聽見大英博物館:50件經典館藏,帶你走進不一樣的世界史》課程免費報名序號:詳見說明貼文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