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圖書館】博物館警衛驚魂記 揭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失竊史

——本文為地球圖輯隊 X 時報出版合作——

一般人與一間博物館的邂逅,通常是一趟旅程間的幾個小時,或是偶然的一日走訪。那麼,如果日日夜夜都待在博物館中,度過展場的早晨、午後與夜晚,對於博物館,又會有什麼不同的眼光?

曾經任職於《紐約客》雜誌的派翠克.布林利(Patrick Bringley),因為哥哥罹患無法治癒的癌症,讓他想從凡俗日常的喧噪中逃脫。於是,他辭去令人稱羨的工作,轉而前往應徵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警衛,到他所知最美的地方尋求安慰。

沒想到,本以為僅是暫時的避難所,布林利一待就是十年之久。在十年間,他天天身著深藍色的制服,穿梭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每個角落和縫隙,與眾多偉大的藝術館藏相伴,也與各式各樣的人相遇。

他也將十年間的博物館日常,以生動、細膩的文字記錄成冊。在《博物館的守望者》中,讀者可以跟著布林利的腳步,守護來自埃及羅馬等地的精緻寶藏,在展覽室下方的迷宮行走,穿壞九雙警衛的鞋子,以及欣賞讚嘆在他看護之下的美麗藝術品。

本文摘自派翠克.布林利著作《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以下為本書摘要。


文章插圖

博物館界的「秀場」

畢卡索來到大都會美術館」是我參與的第一場熱門展覽。這是個締造紀錄的展覽,有些日子甚至吸引超過1萬人參觀。展覽從1910年一幅青少年時期的自畫像開始,而在十幾間展覽室之後作為結尾的,是從87歲的藝術家僅用270天便完成的347張系列版畫之中選出的作品。

誰料到大都會竟擁有幾百件畢卡索——畫、陶瓷、雕塑、繪圖、版畫——每次都只有一小部分拿出來展示?事情到現在才揭曉。

我的同事大部分都不喜歡「秀」——這是我們對特展的叫法。「簡直像馬戲團」,有人如此發牢騷。在「秀場」工作,就是要管理沒完沒了的推擠和嗡嗡低語,對向來站在莊嚴堂皇的B區的警衛來說,實在是惡夢。

不過我是例外。此時我感到某種魔術般的氣氛——展覽室裡充斥的能量、參觀者感到超越期待或感到困惑、人們小聲叫著「藍色時期!」——我告訴展區主任,可以盡量把我安排在特展裡面。他同意,這樣子每個人都開心。於是在4個月之間,我便在畢卡索寬闊的腦袋中待了200個小時。

「別靠近那女子!」

某個週日,我的崗位在高約1.8公尺的〈演員〉(The Actor)前面。這幅粉紅色時期的作品不久前上了新聞。幾個月前,一名不幸的參觀者跌倒撲向這幅——不是這名參觀者的錯——在畫的右下角造成一條約15公分的垂直撕裂傷。

這幅畫現在已經修復,以玻璃保護著,但我看到參觀者傾身靠近去瞧那道隱約的傷疤時,總會不由自主地緊張。

文章插圖

現在,請想像展覽室擠滿了努力占位觀賞畢卡索畫作的人,也想像用來把作品和群眾隔開的護城河般的狹窄通道。

在展覽室的另一端,我注意到一名男士愉快地進犯這條狹窄通道。我揮手,雖然引起他的注意,但他不知如何解讀我請他往後退的啞劇,所以選擇過來跟我說話——說話本身是沒問題,除了最短的路徑就是那條我試著要他避開的窄道。

他大喇喇地向我走來,肩膀立刻撞上框著畢卡索〈白衣女子〉(Woman in White)的畫框。那幅靠銅線從天花板懸掛的畫搖擺了一次,兩次,三次。當恐怖的擺錘運動終於停下來時,我覺得自己彷彿經歷了一次地震,整個現實彷彿暫時失去根基。

有人直覺叫出「天啊」,人群從那人身旁退避,而他舉起雙手,我猜是在看我是否會將他逮捕。我叫來區域主任,最終被告知畫作絲毫沒有受損,也沒有受損的危險。但我不知道。當你剛目擊了盪鞦韆的畢卡索,很難相信一切真的沒事。

博物館並不是銅牆鐵壁

幾週後,我又受到另一次驚嚇。我等候自己的崗位通知時,翻開《紐約時報》,讀到巴黎發生了藝術品竊案,遭竊的有一幅畢卡索、一幅馬蒂斯、一幅布拉克(Braque)、一幅萊熱(Léger)和一幅蒙迪利亞尼(Modigliani)。

似乎有一名單獨作案的竊盜在夜裡打破一扇窗(後來警方得知,他實際上很有耐心地連續花了七個晚上對付那扇窗),然後帶著價值一億美元的現代藝術消失在巴黎16區。這是又一次提醒——彷彿我真的需要提醒似的——博物館並不像乍看之下那樣對混亂免疫。

博物館不是鎖住的金庫,是由人構成的;而只要仍是由人所構成,就必須面對人所帶來的弱點和詭計。

文章插圖

失竊的希臘雕像,是愛情的見證?

一天下午,我在希臘羅馬展區站崗,一位老前輩懷特海先生指著一個看起來很尋常的希臘大理石頭部。「你知道這是誰嗎?」

我不知道。

「赫爾墨斯。」他說:「你知道他為何會出現在中央車站的寄物箱中嗎?」

我也不知道。

「讓我來告訴你。那是我在這裡任職前不久,應該是1979年。我聽說那是個沒什麼特別的日子,除了那天城裡有圖坦卡門展以外——那是我們最大的秀,你可以去查。那是不是原因之一,我也說不準。我所知道的,只是有個可憐的警衛在希臘展區轉了個身,然後一個基座就空了,而他很確定那個基座之前不是空的。

過幾天,來到2月14日情人節。警方收到一個線報,說如果他們在找赫爾墨斯——順帶一提,他也是竊賊之神——應該會有興趣到中央車站的某某號寄物櫃看看。所以警察鳴著警笛去了,撬開寄物櫃的門。當門大大地敞開時,他們確確實實地就瞪著這雙空洞的眼窩。」

我們兩人都看向那雙眼窩。

文章插圖

「這還不是最奇怪的部分!看這裡,左眼上面⋯⋯這個位置一直都有一個小小的心形刻痕,沒有人知道是誰或為什麼造成的,是意外還是什麼緣故;總之那痕跡一直在那裡,搞不好已有幾百年。然後⋯⋯」懷特海沒有必要地壓低聲音:「赫爾墨斯回到家後,被發現右眼上方出現了另一個心形刻痕。樣式相同。新刻出的對應的心!我發誓,布林利先生。你可以去查。」(後來我真的去查了。他說的是真的。)

我問他第二個心是怎麼出現的。

「我猜想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某個傢伙帶了女朋友到大都會約會。她看著這裡的赫爾墨斯,看到那顆心,說了類似『好可愛!』的話,然後那句話留在那傢伙心裡。然後情人節即將來到,但他還沒準備好給她的禮物。他記起有個小小心形刻痕的雕像,回到博物館,偷了它,而因為他就是那麼傻,刻了成對的心形,再把它放到禮物盒子裡。於是,她拆開盒子上的小蝴蝶結,打開她的禮物,脫口叫出白痴,或許是至今仍適用於他的稱號,然後一小時之後,頂多兩小時,警察就收到匿名線報。」

堂皇的博物館,不堂皇的失竊史

在下個休息時間,我立刻去了大都會的研究圖書館,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竊賊」、「偷竊」和「警衛」等字彙去查詢舊報紙資料庫。並沒有出現藝術竊盜那樣令人血液奔騰的事件。我被問過至少五次關於《天羅地網》(Thomas Crown Affair)的問題——在這部發生於虛構的大都會博物館的電影裡,警衛會揮舞電牛棒。(「不予置評」,我如此作答。)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這裡不曾有過電影般的事件,卻仍發生過幾件事,為這所堂皇的機構添加了另類而不那麼堂皇的歷史。

我能找到的第一名竊案發生在1887年,當時一名看守的人有了「驚人的發現」:有一個展示櫃被人用工具撬開,裡面的古賽普勒斯金手環不翼而飛。賽普勒斯藝術是當時還年輕的博物館中唯一真正值錢的收藏,而且環繞著許多爭議。

在此我看到一位迪克遜・D・阿雷先生(Dickson D. Alley),是我所知最早的大都會警衛;他出現在一篇新聞中,報導指稱大都會首任館長路易吉・帕爾瑪・迪切斯諾拉將軍(General Luigi Palma di Cesnola)牽涉詐欺事宜。(這位擁有精彩人生的將軍出生於薩丁尼亞王國,成為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北方軍官,後來又成為美國駐賽普勒斯領事。)

文章插圖

根據阿雷先生的說法,在博物館於1880年搬遷到永久館址時,他被交付一項工作,是把古賽普勒斯的陶器從盒子中取出清洗(我從來沒被要求做這種工作)。他吃驚地發現有些陶器很明顯是仿作或變造過的,因為顏色很現代、可溶於水,而且會隨水流走。然後他被交付了一尊古代陶俑的身體,要負責從一堆可能的頭中挑出正確的頭。

結果最接近的配對還差約0.3公分才能安裝,但迪切斯諾拉將軍毫不在意,據說他命令人把陶俑的脖子削細,好讓頭可以裝上去。後來當阿雷先生坦率地回答有關這起「修復」事件的問題時,因遭報復而被解僱了。

50美分換2500年雕像

我找到的下一篇文章是1910年。那年,有個人走進紐約柏威里街的一間當舖,身上帶著一尊埃及的塑像。「我這兒有個黃銅做的東西想換點錢」。《紐約時報》引用他的話說:「我不知道這值多少,因為這本來是我姑姑的東西」,不過她「很識貨,她買的東西最後都發現很不錯。」

文章插圖

當鋪老闆看了看這尊2,500年的物品,咕噥著說:「依我看,這種手工會降低黃銅的價值。」他給了這個人50美分(根據刑警的說法,足夠「買五份威士忌或10杯啤酒」),後來這個竊賊賣了他的當票,多換得一毛錢。

警察當時已經在注意這件竊案,在他們例行的當鋪尋訪中看到這尊塑像。今天,這位女神奈特(Neith)(她的名字的意思是「可怕的」)在埃及展區中重回大眾的目光之下。

竊盜橫行的年代

1927年有五張繪於17世紀的微小畫遭竊——這次很確定是內賊所為,因為行竊者用了萬能鑰匙。1944年,一幅14世紀席耶納畫派(Sienese)的作品從螺栓處被撬離牆上,後來又被匿名寄回,木板斷裂成兩半。

1946年,一名竊賊帶著兩把螺絲起子、一支鎚子和兩支手電筒,把一張土耳其毯子藏在外套下,而老資格的警衛丹・多諾文(Dan Donovan)認為「那個突起看起來很可疑」。

1953年,大都會的警衛發起罷工,正好發生在英國首相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的瓷器肖像從放置處被竊之後不久。糾察的警衛站在宏偉的大理石入口階梯上,穿著華麗的古裝。一名穿著閃亮盔甲的騎士舉著牌子,上面寫著:「連我的薪資水準都屬於中世紀;中世紀文物支付我的中世紀薪資。」

文章插圖

1966年有兩起事件。第一件是穿雨衣的男人偷了一幅庚斯博羅(Gainsborough)的畫,但在警衛追趕時丟棄。第二件是紐約布朗克斯(Bronx)的一名菜販在莫內的〈維特尼一景〉(View of Vétheuil)戳了個洞,原因不明。

1973年,博物館成了一起竊案的「接受方」。大都會的館長主持購買一個尤夫羅尼奧斯(Euphronios)所作的華麗希臘聖餐杯,而這個聖餐杯顯然是被分為許多塊,各自越過不同國境走私而來的。這個被暱稱為「火鍋」的聖餐杯成了《紐約時報》黑手黨記者多次曝光報導的主題,最後在2006年被送還給義大利。

文章插圖

1979到81年是一段很糟的時間。首先是赫爾墨斯的頭被竊。一年後,幾名青少年利用一個衣架,從一個設計低劣的展示櫃中把拉美西斯六世(Ramases VI)的戒指給勾走(後來有一名珠寶商試圖以歸還戒指來勒索博物館時,這些青少年也循線被抓)。

就在竊賊遭逮捕的前幾天,博物館才剛宣布竇加(Edgar Degas)的兩座青銅像遭竊,隨即又收回此消息。據稱這起事件「是個烏龍」,大都會的人員承認這兩座銅像一直都在儲藏室。最後,一名清潔人員上報玻璃櫃中有幾件小物品失蹤,包括一對凱爾特(Celtic)錢幣和古老的衣服金扣。結果這名表面上眼尖的看守者就是竊賊。

大都會:我不再是以前的我了!

之後,事情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轉折,保安部門重整並洗清了自己的信譽。我生於1983年,從我有生以來,大都會不曾發生過任何一宗竊盜事件(除了在一間自習室裡曾有幾張棒球卡遺失)。

這是了不起的成就,要感謝我的前輩和同事的重要貢獻。大都會每年迎接的參觀者接近700萬人次。這比起洋基、大都會、噴射機、尼克和布魯克林籃網隊的觀眾加起來還多,也比自由女神像或帝國大廈的參觀者多。

文章插圖

是少於羅浮宮或中國國家博物館,但重要博物館的名單也就這幾間了。大都會博物館的參觀者中約有一半來自海外,而美國參觀者中,又有一半來自紐約以外。大都會採「自由付費」政策,所以費用不會帶來限制,許多人會花一天時間待在博物館,就像去大型公園郊遊一樣。

整體來說,大都會博物館吸引的觀眾符合「大都會」之名,是非常多樣的群眾,他們為了各種不同的理由來到這個大都會,同時也是最吸引人潮的場所。


文章插圖

本文摘自派翠克.布林利著作《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

博客來(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誠品書店

金石堂

我也想看《博物館的守望者》!

  • 活動期間:2024/06/07起至2024/06/14中午12點截止

  • 送出名額:2名(限寄送台澎金馬)

  • 活動方式:

  1. 滿額贊助DQ,成為DQ VIP(月定期贊助100元或年度贊助1200元)⁣:贊助網址由此去

  2. 贊助後,加入DQ全新LINE官方帳號✨DQ PLUS✨,就有機會獲得《博物館的守望者》!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加入方法詳情👉https://dq.yam.com/post/15516

🌎什麼是地球圖書館?

地球圖書館」是由DQ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