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剩5隻 東非鯨鯊存亡告急

今年7月時,台灣曾傳出圈養鯨鯊野放失敗而死的消息,當時海生館的配套措施不足惹人議論,現在東非的鯨鯊保育團體也因為「圈養救鯊」的方式讓國際團體緊張。

文章插圖

圈養救鯊

東非鯨鯊保育信託(EAWST)、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報導,已經被國際保育組織IUCN列為「易危」等級的鯨鯊在東非傳出危急的情況,2006年時東非附近海岸的鯨鯊原有58隻,但在今年普查後,卻僅剩下5隻

數量驟減的情況讓當地保育團體EAWST相當緊張,他們現在就發起「興建定置網,圈養鯨鯊供來訪遊客付費觀賞,或與鯨鯊共游」的救鯊計畫。

文章插圖

學界質疑

然而,消息傳出後,保育團體以及學界都對這樣的計畫感到不安,因為鯨鯊需要相當大的空間才能生存,2009年時新加坡聖淘沙想引進鯨鯊供觀賞就引起軒然大波,而台灣海生館今年因為圈養鯨鯊8年之後野放的消息也遭到撻伐,這次東非的「圈養救鯊」讓相關領域的人士相當擔憂。

文章插圖

溫柔的鯨鯊

曾經參加過海洋生態之旅的人,聽導覽員介紹到鯊魚家族時,可能就會聽到「鯨鯊」二字,因為這體型巨大的鯊魚其實性格溫和,所以學者們喜歡以牠們當作例子告訴大眾不是每種鯊魚都那麼嚇人。

儘管鯨鯊在海中沒有太多天敵,但因為人類漁業威脅到牠們的生存,國際保育組織已將牠們列為「易危」的保育動物。

對台灣的我們來說,鯨鯊更具有特別的意義,過去台灣在捕捉鯨鯊量上高達每年200多頭,受到國際關注,但在2008年時,台灣開始全面禁止商業捕捉活動,同時台灣也進行了全球第一個對鯨鯊實施捕獲和監控的計畫。

文章插圖

做成肝油防蟲

這次事件中的東非地區,當地漁民覬覦的是鯨鯊的「肝臟」,在EAWST創辦夫妻的募款網站中就談到,「儘管東非漁民認為鯨鯊的肉有毒不敢食用,但是他們會把鯨鯊的肝製成肝油加工在木造船隻上,藉此防蟲」。

文章插圖

危急存亡之秋

這次EAWST想以圈養的方式拯救僅存5隻的鯨鯊,協會創辦人巴森(Volker Bassen)就對記者表示:「鯨鯊保育目前面臨危急存亡關頭,且距離Diani (海岸)200公里內的Lamu正在興建中國投資的港口,一旦中國為了食用目的而染指東非的鯨鯊族群,僅剩的族群將迅速消亡。」

「我們生存的世界並不完美,執行此計畫絕對好過坐以待斃。」巴森說。

小補充:鯨鯊名稱真美麗

溫柔的鯨鯊,在台灣有人會用豆腐鯊、台語也會暱稱牠為「大憨鯊」,其他國家也會用當地的神話來替牠取名,例如在《維基百科》中就談到,肯亞居民會用「papa shillingi」來叫牠,這是因為肯亞人相信神明將先令錢幣投擲在鯨鯊的身上,所以牠們身上才有那樣的斑點;馬達加斯加的島民們則是用「marokintana」稱呼,意思是「繁星」。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