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3年內毀了他家4次 印度氣候難民等著政府從未實現的諾言

在氣候變遷之下,印度的洪水愈發嚴重,孟買的一位貧民無奈地望著他生活了 20幾年的家園,這個家近年來因水災多次被毀,不再適合人居。但說到搬家,若是沒有政策配合,他也是有心無力......

文章插圖

情況從糟糕變得難以預測

每年 6月到 9月是印度的雨季,溫暖潮濕的空氣穿過印度洋向南亞移動,引發季節性降水,這原本是當地的自然氣候現象,但近年來,其帶來的水量卻越來越極端;隨著氣候變遷,更是成了難以預測災害的狀況,像是原本通常從東海岸襲來的氣旋,卻反而侵襲了西海岸。目前印度每年約有數千人會死於豪雨帶來的洪水與土石流。

「我看到人們被水沖走。」

孟買(Mumbai)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當地貧富差距十分明顯,在 1,200萬名居民當中,約有 65%的人口住在擁擠貧民窟內的拼湊小屋裡。

26歲的亞達夫(Anish Yadav)就住在孟買北部郊區馬拉德(Malad)的一個貧民窟中。2019年7月的一個晚上,亞達夫正在家中睡覺,但他突然聽到人們的尖叫聲,一醒來,大水已經灌進家門,他只能倉皇逃生。亞達夫說:「我親眼看到人們被水沖走。」

這天,強烈的季風風暴為印度西部帶來了強降水,馬拉德一道曾守護貧民窟度過無數次風雨的混凝土擋土牆,則在這次的洪水中不堪雨勢而倒塌,除了造成 20人死亡以外,高牆倒下也象徵著不同於以往強度的極端氣候已經來臨。

文章插圖

遙遙無期的政府援助

亞達夫與母親在房子第一次被沖走後,被臨時安置到一所學校,洪水造成多人死亡,當局也表示,貧民窟太危險了,無法繼續居住。但即使政府提議提供新的住處,這個政策卻從來沒有實現,亞達夫母子二人只得回到貧民窟重建家園。

住處脆弱不可靠 家當只能寄託塑膠袋

對於當時重建的家園,亞達夫是這樣描述的:「我們的房子長約 10英尺(約 3公尺)、寬約 15英尺(約 4.6公尺),地板是泥土。我們用槌子在地上打入木樁,綁起固定後,再加上塑膠布覆蓋。但如果有強風,它們就會被連根拔起。」

因此,他們會將貴重物品放在塑膠袋中,以便撤離時可以快速帶走,因為他們所能守護的也就只有這些。

文章插圖

家園被摧毀的無限輪迴

到了 2020年的雨季,亞達夫再次因雨水和洪水失去家園、衣服和珍貴的食物,卻同樣求助無門;今年也不例外,5月一個強烈的氣旋襲來,帶走了他們簡陋的小屋。

還來不及撐到明年,9月的一場大水夾帶著之前風災的殘骸,再次找上了他們。深夜,大水帶著之前水災的殘骸席捲貧民窟,亞達夫說:「大概(凌晨)一點半,雜物與垃圾開始流動,我們聽得到它的聲音。」居民再度被疏散到學校,至今無家可歸。

亞達夫提到:「(當局)只說我們將在三到四天內獲得住處,實際上卻什麼也沒做。人們失去了工作,沒有錢買食物。」

文章插圖

氣候移民與難民

多年來,氣候專家和科學家一直警告,在未來幾十年內,氣候危機可能會導致全球超過 10億人流離失所,形成「氣候移民和難民」。而在印度,這樣的人已經出現了,逐漸頻繁的極端氣候,逼得許多人不得不搬離高風險的地區,但像亞達夫這樣沒有能力搬遷的人,只能在危險的環境繼續生存,成為每次風災的受害者。

這些居民也更容易受到洪水的二次傷害,包括傳染病、水源汙染和糧食不足等。

貧民或成解決問題的明燈

至於當局該如何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影響,印度人類居住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Human Settlements)的研究員班(Gautam Bhan)提出,必須透過詢問貧民窟的居民才能得到答案,因為他們是最直接經歷災難的人,知道哪裡是問題所在。班認為,改善貧民窟的基礎設施對於城市的備災至關重要。

災害應變系統已過時

印度科學與環境中心(Centre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的主任納蘭(Sunita Narain)則警告,該國現有的災害應變系統是在風災發生頻率仍是 5年或 10年一次時所建立,但現在災害的發生頻率已經攀升到了一年 10次。最近的洪水、乾旱和其他氣候事件「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未來的樣貌」。

文章插圖

一些看到成效的改變

面臨這樣的狀況,印度的一些地區已經有所行動,比如西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就為危險地區的居民提供搬遷補助;替貧民窟建造雨水渠的奧里薩邦(Odisha)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強烈氣旋造成的死亡人數從 1999年的 1萬人,降至 2017年不到 50人的程度。

遠遠落後的中央政府

然而,即使印度許多地方機關已經踏出了第一步,中央政府的進度卻十分緩慢。據一些研究人員和當地媒體表示,幾項用於改善貧民窟和改造城市的政策,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總是因為缺乏資金、規劃不善或印度官僚主義的繁文縟節而受到阻撓。

文章插圖

COP26印度宣布氣候政策大進展

而在最近於英國蘇格蘭大城格拉斯哥(Glasgow)舉辦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各國正嘗試對氣候變遷的議題給出相應的政策與承諾。其中,印度的環境部長布彭德(Bhupender Yadav)便在與會前表示,印度將特別強調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註),並督促已開發國家轉移必要的資金及技術以因應全球暖化。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則在COP26上大膽承諾,將逐步減少碳排放,並在 2070年達到零排放的目標。作為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印度這次的宣告讓不少人感到驚喜,因為過去印度多次拒絕做出明確承諾。

但莫迪同時也表示,希望已開發國家能盡快提供 1兆美元(折台幣約 28兆元)的資金協助印度轉型。雖然 2009年的COP15會議中曾有過一項決議,要由富裕國家在 2020年至 2025年間,每年共同籌措 1000億美元(折台幣約 2.8兆元),以幫助開發中國家減少碳排放並因應氣候變化,然而如今莫迪提出的金額卻是協議金額的 10倍之多。

註:氣候正義是從倫理和政治層面切入,探討氣候議題的因果是否符合正義,希望正視「對氣候變化責任最小的人們卻在承受最嚴重後果」的現象。

是諾言先實現 還是下一次災難先來臨

諷刺的是,在國家官員高調放話的同時,亞達夫仍然困在貧民窟,等著政府的紙上承諾何時會成真,或是下一次的洪水來襲。

在多年的苦等之下,亞達夫已經逐漸失去希望,「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擁有另一個家」。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