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洲忙著救難民 阿拉伯國家去了哪裡

最近,一張敘利亞難民小男孩死在海灘上的照片,引起全世界的震驚與同情,紛紛出手幫助敘利亞人,而正當歐洲為了安頓難民忙得頭昏腦脹的時候,另外一群跟敘利亞位置接近、信仰也一樣的阿拉伯國家在做什麼呢?

文章插圖

阿拉伯國家不幫敘利亞

當伊拉克在 1990年入侵科威特的時候,海灣國家(註1:指巴林、科威特、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立刻就收容了數千名流離失所的科威特人,接著時間快轉 25年,海灣國家附近的「敘利亞」也一樣被戰爭摧殘,但是這群阿拉伯世界最有錢的國家收容的敘利亞難民數量卻有限。

批評海灣國家的人認為,這樣的對比對於海灣國家的形象造成很大的傷害,因為這些國家有很多是敘利亞內戰組織的後台,所以他們也應該為敘利亞的悲慘現況負起責任。

良心進了墳墓

日前,一張 3歲敘利亞小男孩屍體倒在海灘上的照片,在歐洲各地激起了強烈的同情與討論,歐洲人紛紛討論該怎麼幫助敘利亞難民,但海灣國家的政府卻持續保持沉默,讓他們的民眾心裡覺得不太舒服。

許多關於敘利亞小男孩的畫開始出現在阿拉伯世界的網路上,其中一張圖片畫著三歲的小男孩倒在一個墳墓前面,墓碑上刻著「阿拉伯的良心」。

文章插圖

官方收留0難民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哈榭許(Sara Hashash)說海灣國家的行動「非常可恥」,他也批評卡達、科威特、巴林、沙烏地阿拉伯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官方紀錄上,完全沒有收留任何難民。

對比之下,土耳其收留了將近 2百萬名難民,國土是台灣三分之一的黎巴嫩有超過 100萬名難民,其他貧窮的國家也收留了數十萬人。

網友:我們比西方更靠近敘利亞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海灣國家民眾同情敘利亞難民。

根據《商業內幕》報導,最近在推特(Twitter)社群上,一個阿拉伯語的hashtag「#استضافة_لاجئي_سوريا_واجب_خليجي(收留敘利亞難民是海灣國的責任)」在網路上廣泛流傳,許多阿拉伯人看到德國等歐洲國家收留數千名難民,但海灣國家卻幾乎沒有收留半個,就用這個標籤來表達他們的憤怒。

一條最近的推特訊息就寫道:「他們(敘利亞人)為了躲開死亡必須跑遍神的領土,溺死在大海裡,比起西方,我們跟他們靠的更近,這真是太可恥了。」訊息裡還附上了一位溺死難民的照片。

另一個阿拉伯語hashtag「#أستقبال_اللاجئين_مطلب_شعبي(要求讓難民進來的人們)」,也代表了網友希望讓難民進到海灣國家的心情。

文章插圖

其實沙國有敘利亞人

不過,要說沙烏地阿拉伯完全沒有收留難民也許並不正確,聯合國難民署的海灣地區代表奧斯曼(Nabil Othman)就向《彭博社》表示,目前沙烏地阿拉伯有多達 50萬名的敘利亞人。沙國之所以在官方紀錄上沒有收留難民,是因為沙烏地阿拉伯跟其他海灣國家一樣,沒有簽聯合國的難民公約,所以在沙國的難民並不會被正式登記為難民。

雖然海灣國家都沒有公約,沒有答應要給難民庇護,聯合國難民署還是讚美他們的「好客」,難民署代表奧斯曼就提到,「6個海灣國家政府一直都尊重保護難民的國際規定」,尤其是在不遣返難民回到被戰爭侵襲的家鄉這點上,作得特別好。

文章插圖

​已經捐很多錢

海灣國家政府和支持政府政策的人說,那些生氣的人忘記海灣國捐給海外敘利亞難民營的錢,也忘了海灣國的外籍工作者已經比本地人還要多很多,此外還有宗教派系的問題要面對。

《阿拉伯報》的總編阿斯巴(Abdullah Al-Athbah)說:「卡達非常小,而且也已經捐錢給在約旦、土耳其跟北伊拉克的難民。因為一些原因,卡達沒辦法收留大量的難民,所以卡達選擇在金錢上支援他們。」

一位卡達外交官也說:「卡達已經提供了超過 20億美元(折台幣 650億)幫助敘利亞人,而且卡達的半公家機構也捐了 1.06億美元(折台幣 34.5億)。」

文章插圖

外國人太多

另外,海灣國家的外國人非常多,如果再收容難民恐怕會有問題,BBC就舉例說,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目前外國人佔的比例將近 90%,也就是說幾乎每十個人裡就有九人是外國人。這些外國人大多是有錢的歐洲家庭或者是來自南亞的工人。

《彭博社》報導也提到,這些人數眾多的外國人,已經在海灣國家悄悄種下問題的種子,對海灣國家的人來說,開放更多的外國人到國內,不但會讓他們的石油被人瓜分,也增加了政治、種族以及宗教派系上的緊張。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政治科學家阿布杜拉(Abdulkhaleq Abdulla)說:「外國人的人數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有 90%的外國人,你想要把本地人變成我們國家的少數族群嗎?他們現在已經是少數族群了,可是你還要再進一步這麼作,你是認真的嗎?」

文章插圖

同宗教也是個問題

除了外國人太多的問題,還有宗教這個潛在的因素。《彭博社》提到,大部分逃難到海外的敘利亞人是伊斯蘭的遜尼派,沙烏地阿拉伯也是遜尼派,照理說派系一樣應該沒問題,但事實上是有問題的,因為伊斯蘭國控制的敘利亞地區大多是遜尼派,而沙國為了攻打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曾經轟炸那些敘利亞地區。

而且,因為敘利亞搬到別的國家帶來的宗教問題,其實已經在土耳其和基督教國家出現。土耳其的伊斯蘭什葉派分支不歡迎敘利亞人,其他地方的基督徒則是害怕難民。

小補充:遜尼派 VS 什葉派

伊斯蘭教主要可分為兩大派系,遜尼派(Sunni)和什葉派(Shiite),其中,遜尼派信徒在敘利亞人口中佔74%,可以說是當地的主教派系。兩派分裂的源頭,可以追溯回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開始,對宗教有不同解讀和著重的人們漸漸分裂成不同派系。除此之外,兩派在教義、儀式、律法、典籍以及宗教源頭說法上皆不同。

文章插圖

敘利亞是我們的姐妹

不過也有人認為海灣國家應該要做更多,沙烏地阿拉伯學生阿木拉(Noor Almulla)說:「(海灣國)應該接納敘利亞難民,沙烏地阿拉伯人跟敘利亞人一直像是兄弟姐妹,信仰要我們接納他們,而且在看到媒體的畫面之後,出手幫助難民應該是非常自然的反應。」

另外一名 23歲的沙國學生卡利德(Sara Khalid)也說,海灣國家作為敘利亞的「鄰居並同為穆斯林」,應該要比歐洲人多負點責任,幫忙敘利亞人。

文章插圖

難民帶動經濟

數十年來,沙烏地阿拉伯已經是大約 50萬名敘利亞人的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收留了超過 15萬人,而他們對敘利亞難民和其他外國工作者的歡迎,也讓海灣國家的經濟成長茁壯。

不過,自從阿拉伯之春(註2)的民主浪潮在 2011年出現之後,海灣國家的態度有了改變,他們在接受巴勒斯坦人、敘利亞人和什葉派穆斯林的時候,審核的標準變得更嚴格,這也可以看出富有又穩定的海灣國家有多擔心來自海外的政治思維會在國內散播開來。

註2:根據《維基百科》,阿拉伯之春是西方媒體用來稱呼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2010年12月份突尼西亞部分城鎮爆發動亂,促使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走上街頭,要求推翻當國的專制政體。

群眾樂觀地用「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來設想這個大規模運動的未來結果,這項運動多半是用公開示威遊行和網路串連的方式,因為影響深遠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從 2011年初開始至今尚未完全結束。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