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城市行銷口號 「韓式英文」惹惡評
南韓首爾才剛推出城市行銷的新口號──「I.Seoul.U」,立刻引起排山倒海的批評,不少人認為新口號是「韓式英文」的產物,一點意義也沒有。

一名日本觀光客在首爾街頭向南韓觀光志工問路。首爾近日推出新的城市行銷口號,惡評如潮。
「I.Seoul.U」
BBC、QUARTZ、《韓國時報》綜合報導,10月底,南韓首爾選出了新的城市行銷口號「I.Seoul.U」,沒想到惡評如潮,不少人批評新口號向全世界示範了何謂「韓式英文」。不過,首爾市長朴元淳在 9號表示,首爾仍會繼續使用新口號,因為不管選什麼大家都會有意見。
今年稍早,首爾市政府砸了大約 8億韓圓(折台幣約 2,436萬元)在徵選新口號上,最後在專家小組還有超過一千多名民眾投票後,「I.Seoul.U」勝過「Seoulmate」還有「Seouling」榮登城市新口號的寶座,而且接下來一年首爾市政府還會花上 15億韓圓(折台幣約 4,567萬元)來宣傳新口號。


南韓首爾可不可以靠著新口號吸引外國觀光客,還要進一步觀察。圖為來到首爾市區品嘗道地韓式料理的旅客。
像泡麵包裝說明
韓國文化評論家,同時也是《韓酷的誕生:一國如何用流行文化征服世界》(暫譯,The Birth of Korean Cool: How One Nation is Conquering the World through Pop Culture)一書作者的洪幼妮(音譯,Euny Hong)批評,首爾市政府太過草率,並指出一個很棒的國家不應該讓首都的口號聽起來像泡麵包裝上的英文煮泡麵說明。
政府太著急
前《金融時報》駐韓記者,現在住在首爾的伯頓(John Burton)也在《韓國時報》上發表了他的看法,指出新口號失敗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明明有 18,000則口號投稿,但有很多很棒的創意卻在決賽前止步,因為政府急著把 18,000則刪到剩幾則來比賽。此外,大部分的投稿者都是南韓人而不是外國人,這就造成了文化隔閡,南韓人比較喜歡帶情緒的口號,而不是比較實用可以吸引西方觀光客的口號。
外國人當橡皮圖章
釜山外國語大學的文化研究系主任赫特(Michael Hurt)表示,身為一個住在南韓的美國人,他常常被政府邀請為南韓的城市行銷還有口號徵選給點「建議」,但赫特提到每次開會他的存在都很多餘,他說:「全都只是為了門面好看而已,我們常常發現決定早就做好了,他們不用聽我們的建議,他們不過是需要外國人當橡皮圖章。」
圖為南韓首爾市政府最新釋出的城市宣傳短片,影片中大量出現新口號「I.Seoul.U」。
堅持新口號到底
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首爾市長朴元淳說:「世界上許多城市的口號一開始也都不被看好。」、「等過一陣子我希望負評會改變。」
「即使我們重選然後推出新口號,新口號還是會被批評,批評是免不了的。」
「舉例來說,『Incredible India』是個很棒的口號,但因為它的意思是不變的,只能在短期內使用。」
「相反的,『I.Seoul.U』可以代表任何事物。」
作家洪幼妮批評道,「可以代表任何事物」就表示一點意義都沒有。
編註:對原文完整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01 South Korea: New Seoul slogan sparks 'Konglish' debate
02 Korea’s newest slogan is Seoul stupid
03 Seoul mayor defends 'I.Seoul.U'slogan, no turning back
04 Seoul's terrible new slogan
延伸閱讀:《「江南Style」在韓國長甚麼樣》
《韓國任意走:在濟州島上慢慢尋寶》
《最受觀光客歡迎排行 台北榜上有名》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