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小兒麻痺疫情的新希望──把疫苗變粉末

最近,有一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研發出粉末狀的小兒麻痺疫苗,但為什麼要將疫苗變成粉末狀呢?

文章插圖

疫苗大幅降低感染率

在「小兒麻痺疫苗」(也稱脊髓灰質炎疫苗)推出之前,小兒麻痺病毒傳染力之強,在疫情嚴重時,全球每年新增 6萬件小兒麻痺病例。

全球小兒麻痺疫情一直要到 1950年代,沙克(Jonas Salk)和沙賓(Albert Sabin)分別研發出小兒麻痺疫苗後,才成功控制住不少國家的小兒麻痺疫情。

有沒有疫苗差很多

以去年來說,2017年一整年全球只通報了 22件病例,而美國則是從 1979年以來就沒有新增的病例,對於小兒麻痺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來說,小兒麻痺疫情已經接近完全根除的程度。

然而,在小兒麻痺疫苗接種率不高的國家,例如在奈及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敘利亞和巴基斯坦,最近都還有新通報的小兒麻痺病例,從癱瘓到死亡的例子都有。

文章插圖

一切都和存放有關

在這些地方小兒麻痺疫苗接種率不高的背後,其實和疫苗保存有關──沙克和沙賓的小兒麻痺疫苗必須要儲存在溫度穩定的環境下。然而,上述這些疫苗接種率不高的地方,因為冷藏設備不夠完善,在沒有辦法妥善儲存疫苗的情況下,進而影響到疫苗接種率。

研發出粉末狀疫苗

最近,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和藥廠Integrity Bio研發出粉末狀小兒麻痺疫苗,這種粉末狀疫苗在保存上不需要冷藏,如此一來,就能將疫苗送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而不需要受到溫度的限制。

文章插圖

小兒麻痺疫苗有兩種

在介紹粉末狀小兒麻痺疫苗之前,要先知道沙克的小兒麻痺疫苗和沙賓的口服疫苗這兩種很不一樣。沙克的小兒麻痺疫苗需要用針頭注射到人體內,它的成分是死掉的破碎小兒麻痺病毒顆粒。然而,沙賓的口服疫苗是毒性較低、活的小兒麻痺病毒,在孩童口服下這種疫苗後,有可能會因此得到小兒麻痺,但出現這種狀況的可能性很低。

因此,這次研發出來的粉末狀疫苗採用的是不活化小兒麻痺病毒疫苗(IPV)──成分為死掉的小兒麻痺病毒植株。

冷凍乾燥  使用前再加水

粉末狀小兒麻痺疫苗在製作上,採用冷凍乾燥技術,這種能將疫苗變成粉末的技術已經應用在麻疹、傷寒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疫苗上。

對照一般的IPV疫苗只有在攝氏 2-8°C的冷藏狀態下才能存放 4年,這次研發出來的粉末狀IPV疫苗,經過冷凍乾燥後就能在攝氏 37°C的狀態下存放 4周,在使用前再加水溶解粉末狀疫苗即可。

文章插圖

通過老鼠實驗  效果依舊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這種粉末狀小兒麻痺疫苗已經通過小鼠實驗,用過粉末狀小兒麻痺疫苗的小鼠可以完全抵抗小兒麻痺病毒,和過去的疫苗一樣有效。

這不難  但沒有人想做

負責領導這份研究的辛伍靖(Woo-Jin Shin,音譯)說,找出讓疫苗能穩定貯存的方式不難,然而很少學者願意投入這類型的研究,因此就算某種疫苗或藥物再厲害,只要它的穩定性不夠好,不容易運送,它就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

辛伍靖表示,他們希望接下來能有公司或基金會願意接手這種粉末狀小兒麻痺疫苗的研究,讓它能夠正式上市,提供給真正需要的人們。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