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察身邊當父母的朋友們,他們的動向是這樣的:
住在臺灣的臺灣朋友
在幾個月前就好像在參加某種抽獎,緊張兮兮希望能抽中公立幼稚園的入學名額。
住在大陸的臺灣朋友
會先決定年紀小一點孩子要在臺灣還是大陸上學,大一點的思考回臺灣 / 國際學校 / 大陸名校國際部 / 台商學校。
住在大陸的大陸朋友
有戶口的家長會調查學校與研究學區房;沒戶口的家長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上學之路該怎麽走。
更正確來說,熱門的學校人人都想報名,學校則會依據「房產與戶籍是否在學區內」做優先考量。
舉例來說,一個北京公辦名校(公立)的錄取優先順序是這樣:
孩子和父母的戶口落在學區裡,也住在學區裡
實際居住在學區裡,但戶口不在學區內
孩子和父母戶口在學區,但房產是登記在(外)祖父母名下
孩子和父母是集體戶口**,屬於區內,實際居住地也在區內
按京籍***對待的孩子,意即持有《臺胞子女就讀批准書》、《北京市工作居住證》、《華僑子女來京接受義務教育證明信》、《博士後研究人員子女介紹信》及其父(或母)的《進站函》、部隊師(旅)級政治部開具的隨軍家屬證明及現役軍人證件等證明的適齡兒童。
孩子的戶口在區內,房產是軍產****
孩子和父母的戶口在區內,房產屬於曾祖父母等。
*跟台灣的「戶籍」定義略有不同,申請人若要得到某城市的戶口,必須滿足該城市就業、穩定住戶、或其他條件方能申請
**集體戶口:由學校、公司、政府等單位集體管理,也需要滿足部份條件方能申請
***京籍:家裡成員至少一人擁有北京戶口
****軍產/軍產房:產權屬於軍隊,不得成為私人財產
列出了一大串,進入好學校的關鍵就是「戶口、住房、身份證明文件」。這樣的競爭關係造成什麽影響呢?影響在房價上。
買不起學區房怎麼辦?
北京胡同裡有很多「大雜院」,大雜院裡有許多老房子。最誇張的老房子是小到只有兩個廁所隔間大小,破到磚牆長苔、木門腐爛漏風。然而,這樣的老房子如果位於好學校的學區內,可以賣出350萬人民幣的高價!相當於1500萬台幣啊!
「但如果沒有那麽多錢買學區房可以嗎?或是有學區房,但落戶時間*不夠呢?條件不足還能彌補嗎?」
可以啊!看你的關係和錢的實力。
在龍爭虎鬥的北京,連讀書強都不一定能上明星小學,因此,一般聽說誰的孩子上名校,就會自然而然猜想對方「有底子、條件不一般」。然而,如此千辛萬苦終於入學了,也只是個開始。
*落戶時間:按北京市規定,本地外地人都能買房,但要落戶北京至少要繳5年社會保險稅。
如何在大陸養一個孩子...
前陣子聚餐時,我聽了一群父母們講了好久「養孩子」的事情,總結來說,華人非常重視教育,講究要「贏在起跑線」上。大陸的情況是:
1. 準媽媽的「雷霆」生子準備
由於大陸勞動法規定產假最多可休到四個月(產前+產後)*,也不可以懷孕與哺乳為由辭退員工。因此,積極的準媽媽們除了研究嬰兒營養、防輻射服、剖腹順產、坐月子外,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四個月帶薪的產假。不過也因此,大陸雇主在面試女性時,如果聽到你結婚未育,一般會不由自主露出一些顧慮。
*「晚婚晚育」者可請到4個月,晚婚指女生23歲、男生25歲。
2. 襁褓嬰兒:小孩貴重,必須有人照顧接送
大多數人認為孩子貴重,因此父母們會認真研究奶粉與各類用品,也很流行買「嬰兒游泳課」增強嬰兒肌肉發展,此外,他們也很注重托嬰照護。在這裡常常會聽到:「社會跟以前不一樣,要是被拐走或遭遇意外傷害,就後悔終生,所以孩子真的不能散養」這種說法,也從而衍生出孩子送老家給父母帶、積極找保母,甚至極端一點的,會要求媽媽辭職帶孩子等情況。
3. 小學:除了上學,還要上才藝班
上小學前,牽扯到孩子未來考大學的學區,不管到哪裡,上小學就成了一場戶口戰爭!
好不容易千方百計上了小學後,孩子除了小學的正規課程,還得去興趣班(才藝班)培養第二才藝。主流興趣班的選擇有:英語、奧數(數學)、芭蕾、鋼琴、機器人製作等。其中英語、奧數是「硬通貨*」的必選,其他才藝則根據小孩興趣來選擇。
*硬通貨:強勢貨幣,這裡指可以常見、實用的才藝選擇
4. 初中:好公立是首選
小學畢業,才打完前哨站。一說小升初是看學區、二說是看「中考」成績。依據所在地跟身分,選項略有不同:
大陸人的選項:
北京讀個好的公立學校 > 回老家讀好的初中 > 直接上國際學校等出國留學
臺灣人的選項:
好的公立學校的國際部 > 直接上國際學校 > 台商學校 > 回臺灣上學由親戚照顧
5. 高中:一級戰區「高考」
大陸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未來的成就有一半要看高中發展,所以高中是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高中上大學的考試叫做「高考」,這場極其重要的「戰爭」競爭非常可怕。戶口在此開始發揮重大影響力:一是各城市考題不同、分數加權不同,考生需要在戶口所在地參加高考;二是擁有北京戶口,可以用低一點的分數就考上北京學校。
為孩子操心的北京家長,走到這裡通常分成:
如果孩子有北京戶口,能留在北京參加高考,又念了明星高中,家長會支持孩子爭取北京名校。
如果孩子戶口不在北京,回戶口地考試就得重新適應考題,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長,可能會讓孩子去念國際學校,等出國留學再回來發展。
6. 大學 / 碩士:做父母的責任沒有盡頭
多數家長的責任到這邊差不多了。不過,還是會出現少數中的少數案例,有些家長在孩子跨省或出國念大學的時候會過去陪讀,或者一路安排到回國後幫孩子安插到某個單位上。對於這種情況,也不知道是好是壞,反正是有這麽個事。
為後代付出的超強行動力
講了這麼多,我深刻感受到大陸父母很願意「為兒孫出力」的決心,從出力安排孩子就業、出錢支持孩子買房、出力帶孫子,總之就是有一種「貢獻自我」的精神。這可能是「傳統文化」、「一胎化」、「時代發展的資產分配」這些因素的共同結果吧...
然而,即使是競爭這麼激烈,讓家長跟孩子都很辛苦,大家仍然願意生孩子,展現一片拳拳愛子之心,神奇吧!
十年後的世界舞台...
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的是,從這樣教育闖關出來的孩子,會擁有怎樣的能力、習慣怎樣的做事方式?你跟這些新生學子是競爭還是合作關係?又會是怎麼樣的相處模式?
不管我們以後走到哪裡,都會碰到這群「中國的孩子」。中國足足有14億人口,總有一天我們的孩子要與他們在同一個舞臺上相遇。
那會是一個怎樣的未來呢?只能說又期待又害怕!總而言之,你準備好了嗎?
延伸閱讀:《歡迎來到中國大學,你的爸媽正待在「愛心帳棚區」》
《「想讓孩子存活,快點學英語」 席捲亞洲的國際學校浪潮》
《中國70%年輕人 名下有房勝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