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迅速消失的日常用品
上周六(14),住在美國西雅圖的莫依(Kristina Moy)去超市進行例行性採買時,卻發現自己面對的是長達三個小時的混亂與漫長的結帳人潮。「貨架上的衛生紙、牛奶飛快消失,礦泉水的貨架上早就什麼都沒有了。」莫依回憶道,這段經歷也讓她下定決心短期內只用網路購物,不要再去超市人擠人。
不約而同的恐慌性購買
莫依的經驗並不孤單,放眼全球,許多國家都出現隨著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加劇而來的恐慌性購買。在澳洲,社群網路上以#衛生紙危機(#Toiletpapercrisis)、#衛在旦夕(#ToiletPaperApocalypse)的標籤下討論超市裡的衛生紙搶購一空、大批人潮在超市外排隊、人們為了一卷衛生紙大打出手等狀況。
零售商呼籲冷靜
上周日(15),英國零售商協會(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 BRC)則在報紙上發表共同聲明寫道:「我們可以瞭解您的擔憂,但是購買了超過實際需求的產品數量時,意味著其他人將失去購買的機會。如果我們一起努力,就能讓所有人都買到東西。」呼籲大家不要再到超市把義大利麵、衛生紙、罐頭食品等日用品搶購一空。
恐慌源自不確定
這種全世界不約而同地恐慌性購買(panic buying)究竟從何而來呢?許多心理學家在談論時,均相信這是源自「因為未知所導致的焦慮」。
非常情況需要非常準備?
畢竟在面對颱風、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時,大多人多半對要為停電、水資源短缺做好什麼準備有個底,但「瘟疫」卻是相對抽象的概念——人們比較難去想像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會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又會影響多久,諸如「在原料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正是疫情中心,會不會導致日用品短缺?」、「那麼多國家都封城了,是不是要先儲備物資以防萬一?」等憂慮,都會讓人們覺得勤洗手、咳嗽務必摀住口鼻這種「普通」的防範手段還不夠、還要「準備更多」才行。
這時候,在超市排好幾個小時等結帳、或是購買比實際需求還多的日用品,就能讓人們相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並有效減輕心中的焦慮。
恐慌性購買→物資稀缺→稀缺的東西更要買
但伴隨著恐慌性購買而來的影響就是物價上漲、庫存耗盡。著有《瘟疫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Pandemics,暫譯)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泰勒(Steven Taylor)指出,當人們開始大量囤積物品導致價格上漲時,「該物品就會被視為更難取得的珍貴資源,然後再讓人們心生更多焦慮」。
當大家都在買的時候…
此外,從眾心理又進一步鞏固了恐慌性購買的氛圍,畢竟當你在超市看到人手四包衛生紙的時候,實在很難說服自己不要去跟著一起買,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泰勒也相信,恐慌性購買在社群媒體、新聞的推波助瀾下,不僅強化了商品稀缺感的印象,也讓恐慌性購買的情緒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他們都很不理性?
但在另一方面,恐慌性購買的人都是不理性的嗎?對此,有些學者態度保守,畢竟有些人真的是基於「為了幫自己可能要自主隔離 14天,預先買齊相關物資」、「預期某物資可能缺貨,決定先買好以防萬一」而進行計畫性地購買。
生存本能使然
澳洲紐卡素大學的微型經濟學助理教授薩維吉(David Savage)、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商學院教授托格勒(Benno Torgler)指出,就是因為事情的不確定性,人們總會替最糟糕的情況做好準備,好確保自己及所愛之人能夠順利存活,這一切或許只是內建於我們身上的生存機制。
過猶不及的焦慮 很重要
然而,就算我們不需要對這種人性加以批判,當大量人都出現「購買了 500個罐頭」、「一次買了 6個月份的衛生紙」的行為時,不代表這一切不需要加以控制。一如臨床心理學家奈特(Dr Ros Knight)所說,保持一點焦慮是很正常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能保有做出明智判斷的理性。
釐清情緒、主動獲取資訊
當我們一旦出現想要恐慌性購買的情緒時,不妨問問自己最害怕的究竟是什麼、這種購買行為是否真能解決問題?而為了解答上述疑問,我們可以透過可靠的訊息來源瞭解疫情現況:像是瞭解這是什麼樣的病毒?它會如何導致感染?該如何防範?一旦感染又該怎麼辦?等等。此外,比起和親友分享各種「囤貨」、「超市被搶購一空」的資訊,不妨討論該怎麼做才能有效防疫, 藉此凝聚彼此的社群互助意識。
單純呼籲,不夠
在政策方面,除了和供應商溝通以避免哄抬價格或限制購買數量。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組織行為學助理教授安迪(Andy J. Yap)在觀察各國政府如何應對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後,則指出政府單純呼籲「不要去買」或強調「事情還可以控制」恐怕沒辦法緩解民眾的焦慮,安迪說道:「在緩解恐慌上,(政府要)如何、何時、怎麼溝通至關重要。有鑑於瘟疫本身的不確定性,因此政府需要發展出快速的回應機制。」
換句話說,保持資訊暢通,對疫情控制的現況開誠布公、討論政府現在做出什麼決策來防堵疫情,最能有效重建民眾信心。
資訊透明、迅速回應很重要
美國生物實驗室Metabiota Inc.的資深主任奧本海姆(Ben Oppenheim)也抱持類似看法,認為在群眾恐慌及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政府理解社會恐慌的理由,保持資訊透明、積極澄清帶有誤導性的資訊都是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