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油惡夢還沒結束
一直到今天,從墨西哥灣撈起的魚身上,仍然能看出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對大自然的深遠影響。
最近,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研究,經過 8年調查,研究了 359個墨西哥灣不同地點的 91種魚類,總共 2,500多隻魚後,顯示人類及大自然都還未擺脫當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造成的影響。
10年前的4月
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在美國墨西哥灣租用的石油鑽探平台「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發生事故,接下來的 87天中,大量的原油外洩至墨西哥灣當中,成為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故。
除了高額罰金,英國石油公司也同意在接下來 10年中,花費 5億美元(折台幣約 151億6,500萬元)資助後續的科學研究。
本次研究的結果也非常清晰:至今,在魚類的膽汁中仍然發現大量的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一種原油中常見的化學物質。
受汙染最嚴重的物種名單
從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就發現外洩的原油不只會漂浮在海面上,也會以原油沉積物的方式下沉、堆積在海床上。因此,科學家已經預期底棲魚類的身上PAHs的濃度會比較高。
舉例來說,科學家發現在 2011-2017年這段時間,底棲魚類金緣下美鮨(yellowedge grouper)肝組織中的PAHs含量成長超過 800%。
不過,令科學家意外的是其他魚類身上也出現嚴重受汙染的情形。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海洋專家伯斯特(Erin Pulster)表示:「我們很訝異受汙染最嚴重的物種居然包括泳速快的黃鰭鮪魚(yellowfin tuna)。」
原油汙染打哪來?
這個現象讓科學家十分好奇,雖然不同水域的PAHs含量都不一樣,但許多水域的含量常常在儀器能偵測到的最低數值甚至以下。那麼,黃鰭鮪魚是在哪裡受到汙染的呢?
案發現場:墨西哥灣北部
經過研究後,科學家認為答案很可能是墨西哥灣北部,當年原油外洩事故發生的地方。
颶風、洋流都會反覆攪拌海水中的原油沉積物,不論是魚或是海床地帶的物種,都會不斷受到汙染的影響。此外,沿岸人口密集地區,如:坦帕灣(Tampa Bay)、墨西哥灣北部密集的石油開採活動,甚至是海床本身也都會自然外洩原油,都是本區汙染嚴重的可能原因之一。
魚群數量顯著減少
不只魚的身上出現受原油汙染的痕跡,自 2010年以後,這裡的魚群數量減少了 50%-80%。除此之外,根據一個海洋保育組織的調查,80萬隻海鳥、17萬隻海龜因此死亡;75%的海豚懷孕最終都會以失敗收場,瀕危鯨魚的數量更是一口氣減少 22%。
然而,這些嚴重的後果似乎還不夠人們學一場教訓。
新單位,新規範
原油外洩事故發生後,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Barack Obama)決定成立一個新單位,即安全和環境執法局(Bureau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BSEE)來追蹤並管理海上鑽油平台的安全問題。
2016年時,執法局公布了一系列新的安全規定,包括要求鑽油平台所使用的井噴裝置(blowout preventers)必須經過第三方檢驗,而非石油公司自行檢驗。2010年時,就是這個用來防止石油或天然氣不受控制地從鑽探井中外洩的裝置脫落,才導致了墨西哥灣漏油事故。
能源優先,其他閃邊
不過,這一系列法規都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能源優先」的大旗下被迫讓步。2019年時,川普政府取消了多項 2016年所制定的規定,其中就包括了第三方驗證井噴裝置和雙周測試的規定。
翻閱 2017-2019年的數據,BSEE執行的安檢數量降低了 13%,和前些年相比,上述期間BSEE的強制執行次數也減少了 40%。
對此,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研究員艾許麗(Lee Ashley)表示:「墨西哥灣原油外洩事故後,我們便走三步退兩步。但是,退後的那兩步讓人十分擔憂,我們很可能會以同樣的結局收場。」
魚還能吃嗎?
聽到墨西哥灣魚群至今受汙染情形仍十分嚴重的消息,讓許多人也十分擔心:「捕撈起來的魚還能吃嗎?」
所幸,根據這份研究的結論,仍然可以。從墨西哥灣捕撈起來的魚,都必須通過檢查,確保牠們可食用。此外,魚肉中的汙染物質含量也比規定的含量還要低,因此消費者仍然能放心的食用。
預測未來
目前,科學家們正試圖綜合所有研究的重要成果,併入一個大型的生態系統模型中,以成為未來預測墨西哥灣再度出現原油外洩事故的影響時使用。
海洋學家伯斯特表示:「像這份研究一樣的長期監控非常重要,不只能對原油外洩及早提出警告,也能在未來估計原油外洩事故對環境的影響中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