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泡泡上路難 「疫苗護照」是解藥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組長)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尚未完全受控,許多國家的邊境還處於封鎖狀態。從去年10月以來,「旅遊泡泡」的概念受到熱議,盼以兩地或多地專屬的隔離圈方式,同時做到防疫與開放跨境旅行。原本香港與新加坡已達成旅行泡泡協議,無奈香港疫情去年11月下旬復燃,整個計畫延後,也凸顯疫苗普及前恢復旅行常態的困難。

文章插圖

旅遊泡泡形成保護圈 但轉瞬可能成泡沬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旅行泡泡」是由英文travel bubble翻譯而來,一方面是取其保護圈之意,一方面也是疫情瞬息萬變,氣泡可能中途破裂。旅行泡泡也被視為「旅行走廊」或「旅行經濟圈」,在疫情大流行期間著重病毒相對受控、彼此檢疫措施互相信任的地方實現恢復正常往來。

處在同一個旅行泡泡裡的地方相當於形成排他的小型旅行網絡,在保證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人員流動可在較為寬鬆的情況下進行,而對泡泡以外的經濟體則依然採用更嚴格的隔離措施。

英國牛津大學及瑞士的學者模擬不同社交類型與病毒傳播速度的關係,結果發現,泡泡式保護圈的社交網絡對於延緩病毒傳播有效,相比毫不受限的社交形態可以減少三成感染者。

文章插圖

多國躍躍欲試 疫情反覆打亂陣腳

BBC指出,建立旅行泡泡不僅是為滿足人們跨境旅行的需求,更是為重啟遭疫情重創的經濟,尤其是與旅遊業相關的零售、餐飲、住宿等。疫情爆發後,國際航班數量斷崖式下跌,旅遊業哀鴻遍野。各國政府為防疫實施嚴格旅行限制,去年4月初全球航班數量比2019年大減80%。

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期刊認為,旅行泡泡形成的潛在經濟規模可達全球GDP的35%,占所有貿易與服務的39%,並且是全球旅遊消費的42%,堪稱疫情期間經濟的續命丹。但要形成旅行泡泡,不僅要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檢疫措施達成互信,更多取決於氣泡成員之間經濟貿易規模和互補程度,以便互相滿足各自的經濟需求。

BBC與法新社指出,全球首個「旅行泡泡」是去年5月在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間達成,但試行不久便因疫情反覆而暫停;新加坡與香港去年11月原本計畫啟動雙邊旅行泡泡,但香港疫情復燃後計畫推遲;紐西蘭與澳洲去年12月達成協議,只要疫情不大規模復燃,盼在今年4月前實施雙邊免隔離的「旅行泡泡」。

泰國原本也希望開放鄰近的疫情受控國家遊客,比如日、韓等國,但也因新一輪疫情爆發打亂腳步。

文章插圖

疫苗不是萬靈丹 即便開打仍問題重重

目前全球各國政府都在抓緊時間為公眾接種疫苗。歐美第一款獲准施打的COVID-19疫苗是由輝瑞藥廠(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共同研發,藥廠稱疫苗有90%以上的保護力,由美國莫德納公司(Moderna)生產的疫苗保護力更據稱在95%以上。目前兩款疫苗已在歐、美等地陸續施打。

中國則計劃2月農曆春節假期前為5,000萬人接種兩款國產疫苗,春節之後將為更多人群接種。兩款疫苗分別來自國有企業中國醫藥集團(Sinopharm,簡稱:國藥集團)和北京民營企業科興控股(Sinovac)。國藥集團的疫苗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阿聯衛生部稱國藥集團疫苗保護力達86%,不少官員都已接種,疫苗去年12月9日已在阿聯上市。摩洛哥、巴林、埃及等國也都宣布會採用國藥疫苗。

專業旅遊新聞網Travel Off Path去年底一篇專文認為,各國開始接種疫苗後雖有望看到旅遊業緩步回復正常,但能否一勞永逸告別旅遊禁令或限制,這中間大有疑問,甚至恐為已千瘡百孔的旅遊業引發新的問題。

以美國來看,雖然去年12月已開始接種疫苗,但最快也要到今年5月才能讓70%的人都接種到,而據去年底一份蓋洛普(Gallup)民調顯示,只有58%的受訪美國民眾願接種疫苗。這一方面凸顯美國施打疫苗的進度恐不會太快,二方面是仰賴美國觀光客的國家,是否願意強制訂出需接種過疫苗才能入境的規定。

其次,規定需強制接種疫苗才能入境固然立意良善,但疫苗百百種,各有不同的保護力且生產國家不一,由誰來認定哪一種疫苗最有效、認證程序如何完備恐怕就是一個很難有共識的問題。目前「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提出一個構想,是訂出「COVID-19旅行護照」(COVID-19 Travel Pass)作為一個國際公認的疫情下通行證,但距離成為可行還八字沒一撇。

Travel Off Path訪問245名經常國外旅行者後,只有57.6%的受訪者願意去有規定需接種疫苗才可入境的國家,29.8%的人說寧可去別國。Travel Off Path認為短期間各國恐還是得準備兩套方案,除讓有接種疫苗者可直接入境外,還是得保留隔離安排給不願接種疫苗的入境者,但這些都會增加成本,不利旅遊業回復到疫情前。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