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海洋動物可以聽到的距離,遠大於他們看到或聞到的距離,因此聲音會影響生命的許多方面。從鯨魚到貝類等海洋生物都利用聲音捕捉獵物、航行、捍衛領土並吸引同伴,以及尋找家園並發出攻擊警告。
如鯨魚發出的呼喚可以跨越海域傳播,有助於團體凝聚力和繁殖力,座頭鯨也會唱著帶有地方方言的複雜交配歌曲。抹香鯨和各種海豚使用聲納來回聲定位獵物。其他動物則用聲音來覓食,如有些蝦發出啪的聲音使獵物昏迷。鯨魚、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依賴聲音進行導航。
然而過去 50 年中,運輸量的增加使主要航線上的低頻噪音提高 32 倍,包括漁船用聲納尋找魚群,拖網漁船發出的噪音,石油鑽井平台和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和營運等,甚至二戰時留下的炸彈爆炸等都會造成海洋噪聲污染。
一項研究分析 500 多篇論文,評估噪音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其中大約 90% 的研究發現對鯨、海豹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具有重大危害,而 80% 的研究發現對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有影響。最明顯的影響是軍事聲納與地震勘探爆炸與大規模擱淺和海洋哺乳動物死亡有關。
研究人員說,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也使海洋變得更加酸性,讓海水可以將聲音傳播得更遠,而讓海洋更加吵雜。但是,科學家也發現,當疫情全球大流行大幅降低海上交通量時,特別是通常在海岸線附近聲音最大的航運噪音逐漸消退後,海洋哺乳動物和鯊魚向以前嘈雜的地區遷移,代表海洋活動再次興起,也暗示海洋生物可以從噪聲污染中迅速恢復過來。
主持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說,「海洋動物最多只能看到數十公尺,聞到幾百公尺的氣味,但是它們可以聽到整個海盆的聲音。魚、蛤、蟹和珊瑚都聽到聲音,並用它來尋找健康的家園。因此,運輸或建築噪音消除這種歸巢感。這也代表可能生活在一個家庭中並且在數百英里範圍內獵捕的鯨魚,彼此必須相距 10 英里以內才能交流。」
研究人員說,減少人為噪音可以透過打造更安靜的船舶螺旋槳和船體,以及使用不會引起海水振動的鑽井技術等措施,可以將噪音污染減少一半。而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可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鑽探需求。現在已有國際研究人員團隊呼籲建立一個用於測量和管理海洋噪聲的全球監管框架,該研究發表將能引領更多對海洋噪聲的關注。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