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清潔劑放一邊 科學家靠細菌清米開朗基羅巨作

面對梅迪奇小聖堂內無數令清潔專家搖頭嘆氣的頑垢,這次科學家要靠著精心挑選的「細菌」,準備好好對付教堂裡的這些陳年老垢。

文章插圖

委託大師來幫忙

西元 1520年,當時還未成為教宗的朱利奧.梅迪奇(Giulio de’ Medici)將修建家族陵墓「梅迪奇小聖堂」(Medici Chapel)的重責大任,委託給了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一直到幾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會走進位於佛羅倫斯的小聖堂中欣賞當年米開朗基羅的設計,尤其是用於裝飾陵寢的兩對雕像《晨》(Dawn)與《昏》(Dusk)、《日》(Day)與《夜》(Night)。

百年歲月累積 陳年老垢清不掉

然而,經過數百年、無數遊客的參觀後,小聖堂內不免累積起了頑固、又難以清除的陳年老垢,令人不忍直視。

因此,管理小聖堂的梅迪奇小聖堂博物館(Medici Chapels Museum)找來了一支由生物學家、藝術作品維護專家組成的團隊來對付這些污垢,但他們手裡拿的工具不是刷子和清潔劑,而是:「細菌」。

文章插圖

細菌「清潔服務」不是第一間 米蘭、比薩都用過

事實上,梅迪奇小聖堂並不是義大利首個接受「細菌清潔服務」的古蹟,科技媒體《The Verge》指出,就義大利本身而言,米蘭主教座堂(Duomo di Milano)就曾用過一種以「硫」為食的細菌,對付教堂內的黑色污垢,效果比起化學藥劑還要好上許多;比薩斜塔(Leaning Tower)附近的墓園以及比薩主教座堂(Cattedrale di Pisa)的圓頂,也都曾用過類似的手法來清理污垢。

污垢雖多 罪魁禍首得算他

說起今日梅迪奇小聖堂內污垢橫生的原因,這支團隊中的藝術品維護專家曼娜(Daniela Manna)指出,成因雖然很多,但責任很大一部分都得歸在 16世紀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統治者亞歷山德羅.梅迪奇(Alessandro de’ Medici)——準確來說是他的遺體——頭上。

根據《紐約時報》的說法,在 1537年亞歷山德羅被人暗殺後,當時負責處理遺體的人並沒有把他的內臟移除,就把他的遺體隨意棄置在他的父親羅倫佐二世(Lorenzo di Piero de' Medici)位於梅迪奇小聖堂內的石棺中。當遺體逐漸腐爛,產生的液體成了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上無數髒污的主因之一。

文章插圖

污垢到底有哪些?

因此從 2019年11月開始,梅迪奇小聖堂方面就找來了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專家,對聖堂內的污垢組成成分進行了一番分析,好讓接手的專家們有個頭緒究竟該挑哪些細菌來對付污垢。

藝術品修護專家曼娜表示,這些細菌都經過精心篩選,都是無毒且不會產生孢子的細菌。「這樣對人類的健康比較好,」曼娜說道:「對環境和藝術品來說也比較好。」

實驗效果如何先試試  

在有了初步人選後,科學家們為求慎重起見,還在梅迪奇小聖堂內的一隅做了實驗,最後才篩選出了一批由沙雷氏菌(Serratia ficaria SH7)、施氏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CONC11)、紅球菌屬(Rhodococcus sp. ZCONT)等細菌組成的「清潔劑」,正式與頑垢們開戰。

已經採用 效果絕佳

根據團隊中一名生物學家斯普羅卡蒂(Anna Rosa Sprocati)的說法,他們已經將這款「清潔劑」用在裝飾朱利亞諾.梅迪奇(Giuliano di Lorenzo de' Medici)陵寢的雕像《夜》上,主要集中於清潔雕像中女子的頭髮和耳朵,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

文章插圖

因COVID-19中斷

這項清潔工作原本進行得十分順利,沒想到在去年 3月,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迫使清理工作得暫停數個月,直到同年的 10月梅迪奇小聖堂重新對外開放後,這支團隊才又回到這裡與污垢們奮戰。

「感覺真的很奇怪」

現在,這支團隊正帶著他們的「清潔劑」,與羅倫佐二世陵寢上的污垢們繼續抗戰,館方也預計在 6月底時對外公布清潔工作的成果。與此同時,梅迪奇小聖堂並沒有因此而關閉,依舊保持對外開放,只因配合防疫政策而減少了入場人數而已。

「在COVID-19期間,(用細菌清除頑垢)聽起來真的很奇怪,」與家人一同前來參觀梅迪奇小聖堂的遊客塔普斯卡(Marika Tapuska),在獲悉這個奇特的清潔方法後說道:「不過要是它管用,為什麼不用呢?」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