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出高獎金、醫療與教育補助,就是要鼓勵選手贏
國際奧委會(IOC)並不會提供獎金給奪牌選手,運動員通常會從各自的國家獲得獎金與其他福利,但不同國家間的獎金差距很大。
舉例來說,依據我國的《國光體育獎章》規範,奧運金牌的獎助金(也就是俗稱的「國光獎金」)為 2,000 萬新台幣,銀牌為 700 萬新台幣,銅牌為 500 萬新台幣。新加坡發給選手的獎金,與台灣的相當接近,金牌選手能獲得約 73 萬美元(約 2,000 萬新台幣),銀牌與銅牌則分別是約 36 萬美元(約 1,000 萬新台幣)、18 萬美元(約 500 萬新台幣)。
另一方面,美國的金牌獎金為 3 萬 7500 美元(約 100 萬新台幣),雖然金額與台灣、星國的相差約 20 倍,但有其他像是醫療保險、學費等的補助。
送房產、終身免費機票、免兵役……各國的超狂福利
眾所皆知,優渥的獎金能令選手備感振奮。有些國家不僅提供高額獎金,還給予特殊福利。菲律賓舉重女將伊迪琳‧迪亞斯(Hidilyn Diaz)上月 26 日奪下女子舉重 55 公斤級金牌,替國家贏得首面金牌,終結過往 97 年未能拿下金牌的歷史。
對此,菲國政府與當地企業家除了提供至少 3,300 萬比索(約 1,800 萬新台幣),在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的推波助瀾下,還有房產公司宣布,將提供價值 28 萬美元(約 780 萬新台幣)的住宅給迪亞斯。另外,亞洲航空(AirAsia)也給予終身免費機票。
根據《yahoo!finance》報導,通常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獎金分配制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福利。在南韓有免當兵的政策;德國提供終身免費啤酒;白羅斯則給予奪牌選手香腸吃到飽的待遇。
然而,《富比士》(Forbes)指出,並非每個國家都會提供獎金與福利,英國、紐西蘭、挪威、瑞典等,就不會給予奪牌選手額外的獎金。至於少了金錢的激勵,每個人看法則見仁見智。曾在奧運獲得銀、銅牌的澳洲前泳將傑夫·休吉爾(Geoff Huegill)就曾表示,獎金當然是很棒的獎勵,但錢不是唯一的重點,而是能讓選手認知到自己付出哪些努力的好方法。
奪牌、領獎金不是結束,目的在於讓運動之路更加寬廣
運動員奪牌的瞬間固然看似光鮮亮麗,不過《Vox》報導,多數選手的經濟狀況其實並不富裕。南卡羅萊納大學體育法教授約翰‧格雷迪(John Grady)認為,如果選手的名字並不家喻戶曉,那代表他可能就不在「食物鏈的頂端」。
擁有「網球天后」之稱的大坂直美,過去 12 個月收入達到 6,000 萬美元,其中 5,500 萬美元為贊助的合約。但能有這樣的金額,其實只是少數的例子。
近來,觀眾除了替國內運動員喝采,也注意到支持這些選手的企業。如台灣大哥大贊助支持郭婞淳、徐薇淩、李旻、楊勇緯、詹詠然、詹皓晴等;富邦金控贊助郭婞淳、潘政琮;合庫銀行幫戴資穎加薪、升等;土地銀行羽球選手王齊麟、李洋獲得記功、升等以及獎金獎勵。
在成功的背後,選手往往要先負擔高昂的訓練、醫療費用,也因此,運動員所爭取的每面獎牌,除了是為內心的榮譽、國家給予的獎金等,通常還代表著力求能被看見,吸引企業贊助或獲得代言機會。唯有擴大獲得經費的途徑,才得以繼續在運動的路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