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在環保組織努力下,雖然犀牛角盜獵率從 2000 年代中期高峰期開始下降,但非洲犀牛仍繼續滅絕,40 年來非洲極度瀕危的黑犀牛數量減少 90% 以上,從 1970 年約 7 萬頭到今天只剩約 5,500 頭。
一些科技公司認為科技可解決問題。《VOX》報導,2015 年生物技術新創公司 Pembient 創辦人當時聲稱,只要以市場價格八分之一提供無限供應的犀牛角,就能抑制盜獵行為。公司最初開發合成犀牛角粉,後來使用 3D 列印技術生產犀牛角,還表示實心犀牛角比粉末更難複製,認為想要購買犀牛角雕刻品的人,不太可能關心是否真品。
多年來一些有類似想法的公司如雨後春筍湧現,包括總部位於美國的 Rhinoceros Horn 和 Ceratotech。2019 年牛津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發表論文,表示可將馬尾綁在一起製造合成犀角,並聲稱讓其他人進一步開發這項技術,目的是混淆貿易、壓低價格,支持犀牛保育。
這些學者與科技企業家相信,相同的假貨可降低成本,並減少正品牛角。如潛在買家認為牛角產品 50% 可能性是假的,可能會少付 50% 費用。由於交易時更猶豫,最終可能限制殺死犀牛的動機。
但許多保護和動物福利組織並不相信。他們說,當地情況遠比經濟模型告訴人們複雜得多,認為製作假牛角更不用說 3D 列印簡直是壞主意,因會有很多副作用,首先可能阻礙執法,甚至可能為非法貿易提供法律保障。
保護專家擔心,由於現在國際運輸犀牛角非法,不清楚條約是否適用合成角,若合成角滲透市場,執法人員需要方法區分真角和假角,以確定什麼是非法、什麼合法,試圖運輸真犀牛角的盜獵者可能會聲稱獵物是假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等主要保護組織也擔心,即使是假角也會助長野生動物產品市場,並可能為瀕危物種產品引入新的、更廣泛的消費群,助長盜獵行為。此外,假角充斥也可能導致消費者願意付更多錢買野生牛角製品。
科技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原本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計劃使用小型監視無人機幫助非洲肯亞自然公園護林員防止盜獵,但發現無人機沒那麼有用,護林員需要的只是簡單的夜視鏡,因盜獵者通常在黑暗掩護下行動。
動物保護專家對這些新科技不以為然,在他們眼中,所謂的高科技解決方案往往忽視錯綜複雜的社會和政治力量網絡,看到犀牛角商機的科技公司也一樣,忽略犀牛角盜獵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驅動原因,基本上是社會問題,而不是科學或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