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當看見新聞說到,那隻與我有過一面之緣的流浪貓安娜斯塔西亞(Anastasia),將被逐出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的總督宮,民眾為牠在宮前搭建的宮殿風小木屋也將連帶拆除,心裡真有些不平!
安娜斯塔西亞何許貓也?我曾在2019年10月見過一次,地點當然是牠的地盤「總督宮」(Rector’s Palace)。總督宮最早興建於14世紀,是當年自由邦拉古薩共和國(Republic of Ragusa)總督的辦公處,原本的哥德式建築在數百年間經歷過火災、火藥庫爆炸、地震等毀損後,又重建重修,建築風格雜揉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元素。
拉古薩共和國時期的杜布羅夫尼克商業繁盛,是亞得里亞海沿岸城市中少數能與威尼斯匹敵的邦國,15至16世紀國勢達到高峰,至19世紀初共和國被拿破崙消滅而劃下句點,可說整個自由邦歷史,相當於半部杜布羅夫尼克史。
話題回到安娜斯塔西亞,據說牠今年已17歲高齡,比起虎斑、胖橘、三花之類的常見流浪貓花色,牠是那種你看過一眼、就能烙印腦海的高辨識度流浪貓,這不僅僅因為牠天生戴了副深灰色眼罩,還由於那雙孤傲高冷、彷彿洞悉一切的眼神。
如今已改作博物館經營的總督宮,是杜布羅夫尼克知名的觀光景點,平時遊客如織。我靜靜地觀察過,作為地下東道主的安娜斯塔西亞日常並不媚客、不討摸,也不主動向遊客要食物,邁起貓步的牠,喜歡走到白膩石台上,然後找個僻靜角落俯臥著,冷眼望向前方,有時默默地觀察遊客,有時卻像在放空,彷彿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區裡發生的一切,本貓早已嫻熟於胸,再也沒有什麼新鮮事能勾起牠老人家的興趣了。
逛完博物館,觀光客還喜歡順遊一旁馬林.德爾日奇(Marin Držić)劇院,看戲?非也,他們是為「摸雕像」而來,馬林.德爾日奇是拉古薩共和國時期,克羅埃西亞最優秀的文藝復興劇作家及散文家,紀念他的雕像就矗立在劇院前,就像維洛納的茱麗葉銅像,你只需瞧一眼,便知道該從哪兒「下手」。相傳摸馬林.德爾日奇銅像的鼻子可帶來好運,望著金燦燦的鼻翼和鼻尖,只能說迷信這種事還真不分古今中外呢!
光臨杜布羅夫尼克的遊客,不少是因看過HBO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為了尋訪「君臨城」取景地而來。其實,西元1979年被收錄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杜布羅夫尼克,素有「亞得里亞海之珠」美稱,在夯劇爆紅前早已是克羅埃西亞的旅遊勝地。
遊客踏上石橋,穿過古城西方的派勒門(Pile Gate),正式進入老城區,聖薩維爾教堂(St. Saviour Church)與大歐諾弗利歐水池(Big Onofrio Fountain)是首先奪人目光的兩大看點:前者是1520年興建的文藝復興式教堂,後者為1438年由那布勒斯水利工程師歐諾弗利歐設計的都市供水系統,1667年那場撼動杜布羅夫尼克的大地震,震毀了上下兩層水池的上部,卻對聖薩維爾教堂絲毫無損,被當地人讚為奇蹟。
同樣都是教堂,聖布萊斯教堂(St Blaise’s Church)可就沒那麼好運了。聖布萊斯是杜布羅夫尼克的守護聖人,相傳他曾化身為長鬚老人顯靈,提醒威尼斯人將前來偷襲杜城,讓百姓逃過一劫,因此在老城區中,時常能發現他的蹤影,比如在派勒門上的聖布萊斯雕像,正是城中現存最古老的雕像,然而1667年那場大地震和1706年大火,聖布萊斯教堂都沒能躲過,曾為羅曼式風格的教堂,1715年重建後改屬巴洛克風格,唯有聖壇上那尊15世紀製作、銀鑄鍍金的聖布萊斯雕像,左手還捧著地震火災前杜布羅夫尼克的城市樣貌。
我從不信紅顏命薄,但如此美麗的杜布羅夫尼克確實命運多舛,捱過地牛翻身、祝融肆虐,1991年又捲入前南斯拉夫內戰,在猛烈砲火襲擊下,除了居民死傷,連帶老城區建築也受波及毀損,幸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安排的修復計畫下,古城逐漸恢復往日榮光,今日來到杜布羅夫尼克街頭,可見懶貓處處,有的親近人,有的悠閒活在自己世界,享受著歲月靜好。
欣賞杜布羅夫尼克的方法有二,一是花新台幣1,000多元買門票,走上高聳城牆(最高處達25公尺),從外圍向內俯瞰老城區的橘瓦石牆,順道還可朝外飽覽達爾馬提亞海岸(Dalmatian coast)的碧海藍天。我則愛置身石牆窄巷間,沿著石階上行,來趟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徒步散策:看哪家大媽開了窗,曬起剛洗好的T恤萬國旗,空氣中還能聞到菜餚香;偶遇制高點明闕塔碉堡(Minceta Tower)下的社區籃球場,是臨別港市前的意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