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rantine」的由來
在克羅埃西亞的觀光大城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這裡是中古世紀第一座立法通過隔離命令,並且在 17世紀興建「隔離醫院建築群」的城市。而杜布羅夫尼克的與眾不同得先從「quarantine」(隔離)這個字開始說起。
威尼斯的四十天檢疫
受到黑死病的影響,義大利威尼斯在 14世紀時要求所有來到當地的船隻和人員都必須在港口隔離 40天、檢疫人員確認過沒問題後才可以上岸,而這 40天在威尼斯語中寫做「quarantena」,隨後轉化為「quarantine」。
為什麼是四十天?
至於為什麼是 40天,說法有很多種,有人認為這是來自當時公衛人員對瘟疫潛伏期的經驗,但更多說法指向宗教:當上帝水淹大地時,大雨下了 40天;耶穌基督在野外齋戒了 40天等。
威尼斯 VS 拉古薩
無論如何,當時可以與威尼斯分庭抗禮的拉古薩共和國(Ragusa),也就是現今位於克羅埃西亞的杜布羅夫尼克城,和威尼斯的作法很不一樣。
率先立法通過隔離令
同樣作為人來人往的港口大城,拉古薩在 1377年7月27日通過了一條法律,要求那些來自疫區的船隻或經由陸路前來者先待在鄰近的察夫塔特鎮(Cavtat)或是姆爾坎島(Mrkan Island)30天,沒問題再解除隔離。
來自疫區?先去這裡隔離
當時,察夫塔特鎮在通往拉古薩城的道路盡頭,許多商賈都會途經該鎮後往拉古薩城前進。姆爾坎島則是位於拉古薩城南方,一個不宜人居的岩石小島。
一個針對所有人,一個針對疫區來的人
專門研究拉古薩城隔離歷史的學者米洛舍維奇(Ante Milošević)評論道:「這裡實施的(隔離)方法不只公平,也非常聰明且成功,隨後這樣的方法盛行全球。」米洛舍維奇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拉古薩城的隔離對象是針對來自疫區的人,在嚴刑峻法和完善的隔離措施配套下,能夠有效控制瘟疫的蔓延。反觀威尼斯瞄準的隔離對象是所有人,不僅於法無據,大家沒辦法好好做生意也讓當地經濟活動受到重創。
設立「Lazaretto」
除了通過嚴格的隔離法,拉古薩城還是當時第一座設立隔離設施的城市。在隔離設施中,除了可以提供患者必要的治療,也可以有效控管沒出現症狀但尚未滿隔離期的疫區人士,這種隔離設施叫做「Lazaretto」,一開始其實是隔離痲瘋病患者之用。
原本用來隔離痲瘋病患者
研究Lazaretto的學者巴基賈-康索(Bakija-Konsuo)表示,Lazaretto這個字來自耶穌的門徒和好友拉撒路(Lazarus),拉撒路受到痲瘋病所苦,隨後成為痲瘋病患者的守護聖人,因此原本用來隔離痲瘋病患者的設施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成Lazaretto。
從草屋到隔離醫院
巴基賈-康索接著提到,在拉古薩城隔離法上路後,需要接受隔離者的察夫塔特鎮和姆爾坎島都出現了一些隔離設施,但這些設施往往簡陋不堪,大多是草屋或帳棚,好處是草屋很容易就可以放把火燒毀,能做到完整消毒。
「國家在公衛上最大的投資」
一直到 17世紀,拉古薩城才建立設備完善的Lazaretto建築群,並且融合了可攻可守的特色,讓它與堡壘融為一體,俯瞰著亞得里亞海。
歷史學家維真(Ivan Vigjen)說,當時Lazaretto建築群「是國家在公衛上最大的投資」,他說:「當局非常有效地將疾病擋在拉古薩城之外,甚至早在疾病抵達當地前就擋了下來。」
既是醫院,也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維真也提到,Lazaretto建築群內用院子隔成了十個區域,每個區域有自己的汙水處理系統和管理員。此外,裡頭有許多隔離者是商人,彼此關在一起難免會交換商業資訊,也讓Lazaretto建築群成了做生意的好地方。
反映過去豐富文化
學者巴基賈-康索說:「Lazaretto建築群在拉古薩共和國垮台後依舊保有原本的功能,但我們不知道這裡在何年被廢棄,不再做為醫療照護機構。」
「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石造建築代表的不只是獨特的建築工藝,還能反映出杜布羅夫尼克過去豐富的醫學遺產。」
觀光景點沒有人
時至今日,杜布羅夫尼克的Lazaretto建築群成了觀光勝地,這裡也不時舉辦演唱會、林度舞(Linđo)等藝文表演。然而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目前包含Lazaretto建築群在內的觀光景點不是關閉,就是門可羅雀,疫情的出現重創了以觀光維生的杜布羅夫尼克。
當地導遊武卡(Ivan Vuković Vuka)說:「即使在 90年代戰爭時,杜布羅夫尼克也沒有這麼空過。你可以聽到迴盪在鵝卵石城牆間的細微聲響。」
從過度觀光到低度觀光
武卡補充到,在杜布羅夫尼克過度觀光(overtourism)後,現在迎來的是低度觀光(undertourism)。至於什麼時候才能恢復當地往日的熱鬧呢?沒有人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