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023/11/9 地球一瞬

「更關心畫作還是地球?」英國環保人士抗議氣候變遷,再度向藝術品出手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11月6日上午,英國倫敦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中,2名來自環保運動組織「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的青年,向牆上的畫作奮力揮舞緊急逃生錘,將畫作上覆蓋的玻璃敲出數個白色破洞。

遭到攻擊的畫作,為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的知名作品《鏡前的維納斯》(La Venus del espejo)。

《鏡前的維納斯》也曾「被參與」婦女運動

「停止石油」來自英國,自2022年2月成立,他們主要的訴求,為阻止化石燃料持續開採、減少使用。組織成立後,曾多次利用封鎖道路、干擾球賽、破壞藝術作品等方式,希望引起大眾對環保議題的重視,促使英國政府給出承諾與相應政策。

周一上午,2名成員身穿印有「Just Stop Oil」字樣的上衣,以緊急逃生錘擊打《鏡前的維納斯》數十下。由於這幅畫作,1914年就曾在婦女權利運動中被劃破,成員們敲打玻璃後,向在場的群眾高呼:「婦女沒有透過選舉獲得投票的權利。現在是起身行動的時刻,而不是只有空談。」

「政治正在辜負我們。它在1914年辜負了婦女們,現在同樣辜負我們。」他們補充。

首次對藝術品本身造成傷害

事發後,館方很快地將展場淨空並報警;2名成員隨後遭警方逮捕,倫敦警察廳在X上寫道:「2名停止石油活動人士因刑事破壞罪被逮捕。國家美術館一幅畫作的保護玻璃已遭損壞。」

最初,外界並不清楚畫作本身是否遭到損壞;但在隔天,國家美術館的發言人向外界表示,此事行動在畫作表面留下了細微的破壞痕跡。這也是停止石油的抗議行動中,首次實際對藝術品本身造成傷害。

館方也表示,目前這幅畫作已經暫時撤下,進行保護、檢查工作。展間不久後將重新開放,不過同一處將展示維拉斯奎茲的其他畫作;《鏡前的維納斯》將於何時重新展出,則尚未有定論。

▲國家美術館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對此次事件的聲明。

層出不窮的名畫攻擊

在過去一年半中,為了提高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程度,環保行動者們盯上許多藝術家的作品。光是在去年,全球就曾發生10起以上「名畫攻擊事件」,梵谷(Vincent Van Gogh)、莫內(Oscar-Claude Monet)、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名作都曾面臨威脅。

這些針對氣候變遷的名畫攻擊事件是如何開始的?讓我們按時間軸,回顧幾起去年發生的知名攻擊事件:

文章插圖

2022年6月30日,停止石油的成員將自己的手掌,黏貼在梵谷的畫作《盛開的桃花》上,這個行動也開啟了一連串「黏黏派」抗議手法。隨後,抗議成員被宣告判賠2,000歐元(約新台幣64,000元)罰款。

緊接著在去年7月,同一團體的2名成員,選擇將手黏在英國風景畫畫家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的名畫《乾草車》(The Hay Wain)的畫框上;2天後,又有2名成員將手黏在達文西名畫的複製品《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上,同時在畫作下寫上「No New Oil」。

文章插圖

到了10月,2名停止石油的成員展開攻擊行動。不過這次,他們不再只是將手黏在畫框上,他們首先向梵谷的名畫《向日葵》(Sunflowers)潑灑罐頭番茄湯,接著才將手黏在牆上。

由於畫作有玻璃保護,並未受到實際損害,但這次的行動已成功「獲得」全球關注。

從英國擴展至歐洲各地

引發軒然大波後,這種攻擊畫作的抗議行動並未結束,反而自英國向外擴散。10月23日,法國畫家莫內的名作《乾草堆》(Les Meules)在德國展出時,環保團體「最後一代」(Last Generation)的成員,向畫作潑灑馬鈴薯泥,接著再將手黏於牆上。幾天後,這個團體的成員又將自己黏在恐龍骨架下方的金屬支柱,抗議政府的氣候政策。

文章插圖

而在義大利,停止石油的成員將手黏在梵谷的名畫《夕陽下的播種者》(The Sower)上。鏡頭轉向荷蘭,停止石油的成員則開始發揮創意,不只黏手,而是選擇將頭黏在韋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上。

到了西班牙,全球環保團體「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也跟進,將手黏在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大師哥雅(Francisco Goya)的兩幅作品上,並且在兩幅畫中間的牆壁上漆下「+1.5℃」字樣,隨後遭到拘押。

11月15日,最後一代奧地利分支的成員,將黑色液體潑向奧地利知名象徵主義畫家克林姆的畫作「死亡和生命」(Death and Life),接著其中一位成員將手黏在畫作上。

南半球也可見蹤影

在南半球,同樣能夠見到藝術品破壞行動的影子。在澳洲,環保團體反抗滅絕的成員,也透過將手黏在畢卡索的反戰作品《朝鮮大屠殺》(Massacre in Korea)上表達抗議。

▲環保團體成員將手黏在安迪.沃荷名作上。

接著,澳洲組織「停止補貼化石燃料」(Stop Fossil Fuel Subsidies)的2名成員,將手黏在安迪.沃荷(Andy Warhol)名作「金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s)上。

除了層出不窮的黏貼事件,環保團體還曾使用多種攻擊手法,例如近期就發生了在柏林地標布蘭登堡門上噴漆、將羅馬著名的特雷維噴泉染成黑色,以及此次的擊打畫作事件。

為什麼「黏黏派」手法如此盛行?

在世界的抗爭歷史中,示威者將自己或鎖或綁在某處的抗議手法,已經行之有年,被稱作「緊鎖戰術」(lock-on)。例如:20世紀初英國女權主義者為爭取女性投票權,將自己鎖在鐵欄杆上;德國環團將自己鎖在煤礦輸送帶上;澳洲環團將自己的頸部和汽車方向盤以大鎖鎖在一起等。

台灣近年抗爭也有使出「緊鎖戰術」,在2014年11月28日,國道收費員自救會為抗議訴求未得到交通部善意回應,集結三百多人,爬上遠通 ETC 電子門架,七名抗議者用鐵鍊把自己鎖在門架上斷食抗爭。

而「黏黏派」可以說是「緊鎖戰術」的創意延伸,他們鎖定世界知名畫作,以膠水將自己與畫作黏起來,拉長了被架離現場的時間,也將全世界的目光「黏」了過來。由於成功引發關注,抗議團體在一波接著一波的抗議中持續仿照使用這種手法。

文章插圖

外界譴責:對無價藝術品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對於這些抗議行動,各國的博物館館長們皆十分擔憂,認為這會對無價的藝術品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國際博物館理事會(ICOM)去年曾透國德國委員會發表共同聲明,提到這些極具歷史價值的藝術品,必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來加以保護,並且對於這些藝術品所遭遇的危險深感震驚。

針對行動的負面批評、報導也隨之而來,根據一項2022年發布的調查,多達46%的受訪者皆表示,他們不贊成破壞性的氣候抗議,這些策略會減少他們對氣候變遷行動的支持。不過調查也說明,人們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態度不會因此改變。

藝術重要,還是生活更重要?

即使社會大眾的反應兩極,環保團體仍堅持行動的立場與目標。停止石油的發言人斯基特(James Skeet),週一受訪時提到,他們試圖透過這種行動,「激勵」博物館採取因應氣候變遷的行動。

根據《國家地理頻道》報導,這些氣候抗議者們曾表示,針對藝術品展開行動的目的,除了可以引發極大關注,也是因為許多博物館並未著眼氣候議題,有些博物館甚至從化石燃料公司獲取資金。

反抗滅絕的發言人沙尤克(Shayok Mukhopadhyay)提到,藝術的功能是讓人們理解所處的世界,並反思人類現況,然而這些場館並沒有履行這項職責,「這就是我們進入博物館的原因:告訴人們我們正處於緊急狀況,現在是時候面對了。」

去年,梵谷的畫作《向日葵》遭到攻擊時,停止石油的抗議者則向大眾提出質問:

「什麼東西更有價值?藝術還是生活?」「你更關心保護一幅畫,還是保護我們的星球和人類?」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