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預測通用人工智慧明年年底將問世 圖靈獎得主楊立昆:差得遠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文/ Mia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近期,科技界熱衷預測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的突破時間。輝達公司執行長黃仁勳認為5年內可期;被譽為「AGI 之父」的班蓋革則估計僅需 3 年;更大膽的是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豪賭2025年底前AGI就會實現。

然而,在4月9日於Meta集團倫敦旗艦工程中心舉辦的一場討論會上,該公司首席AI科學家、獲圖靈獎肯定的權威人士楊立昆(Yann LeCun)卻是持保守看法。

文章插圖

楊立昆:AGI根本不存在

楊立昆直言,AGI「根本不存在」,因人類智慧「遠非通用」。他認為更現實的目標是朝「人類智慧等級的AI」努力。即便如此,要達到這個層級,現有AI系統仍有重重障礙待克服。

楊立昆列出推理、規劃、持久記憶和理解物理世界等四大認知挑戰,「這四個特質是人類智慧的基本特徵,現有AI系統都做不到。」

因此,當前AI應用局限重重且容易出錯,諸如自動駕駛、家用機器人等都面臨巨大瓶頸。

AI的感官資訊,4歲小孩都不如

楊立昆尤其批評近來備受關注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例如Meta的LLaMA、OpenAI的GPT-3和Google的Bard等,雖然在語言表達上流暢自如,卻「對現實的理解非常膚淺」。

他解釋,LLM受限於僅能獲取文字知識,與人類主要透過感官與世界互動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有所出入。他估計,一個4歲孩童所獲得的感官資訊,就是全球最大LLM的50倍。

「人類知識大部分並非語言形式,除非改變架構,否則LLM永遠無法達到人類智慧水準。」

他直言,LLM「在通往人類智慧等級的道路上,基本是一條岔路、一個干擾、一個死胡同」。

文章插圖

推「目標驅動型 AI」構建世界模型

為了突破現有AI架構的侷限,這位63歲的法國科學家提出了「目標驅動型AI」(Objective-driven AI)的全新架構。

有別於LLM從文字獲取知識,目標驅動型AI利用感應器和視訊資料,建構一個「世界模型」以理解物理世界。所有預期或實際行動的影響都將更新至此模型的記憶體中,讓系統能預測行為後果並規劃步驟達成目標。

楊立昆對此有信心,「最終機器將超越人類智慧,但需要一段時間。這不會在短期內實現,更別提明年就辦得到,我們的朋友伊隆(馬斯克)的預測可能過於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