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正全面加強對公職人員的出國管控,不只高官,就連基層教師、護理師與國營事業員工都被要求上交護照,個人出國旅遊亦需層層審批。當局強調此舉是為防間諜、反貪腐與節流,但措施蔓延範圍之廣,已波及毫無涉密背景的一般職員與求職者。
此外,中國當局也對曾有海外經歷者的人民升高警惕,甚至有企業領導人公開表示不願錄用留學歸國者。儘管中國政府對外宣傳仍強調開放姿態,實際政策卻呈現出更深層的封閉與不信任。
同樣的控制邏輯,也延伸到外籍人士與跨國企業,愈來愈多外商高管、國際顧問與學術交流人士面臨「出境禁令」(exit bans)。根據西班牙的非營利人權組織「保護衛士」(Safeguard Defenders)與《路透社》報導,近年來中國使用出境禁令的範圍與法律依據持續擴大,對象涵蓋從中國維權人士到外國商人,引發國際關注與投資者警覺。
「若無學校批准,出國旅遊可被解聘。」這句話不是針對高階幹部,而是出現在中國南方一所小學語文老師劉婷(Tina Liu,化名)的聘書合約中的條款。事後,這項規定更透過教師群組再次強調,學校表示「根據上級規定,教師需增強紀律意識,目前不允許海外度假」。
這並非個案。從幼稚園老師、醫院護理師、國營事業員工到政府外包承包商,全中國各地都有類似的通告與限制出現。許多人被要求繳交護照,有些城市甚至要求退休人員等候兩年才能取回。出國不論是旅遊、探親或交流,皆需層層審批,否則視為違紀。
擴大政治紀律,壓縮個人自由
中國政府表示,這些限制措施是為了「加強政治紀律與意識形態忠誠」。近日,《紐約時報》訪談了七位中國公職人員,包括一名音樂老師、一位護理師與一名文學教授,他們皆證實自己受到這些出境限制。有些人更被要求向單位申報私人社群帳號,或出城行蹤。部分地方政府甚至禁止公務員三人以上外出聚餐,這是在媒體曝光多起官員酒席酗酒後推出的新規。
但在所有限制中,當局對「海外聯繫」特別警戒。《人民日報》今年七月一篇報導指出:「民間外交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黨的領導」,強調外交與對外交流必須由黨主導。這說明,中國在鼓勵外國人來訪與吸引外資的同時,卻限制本國人離境與接觸外部世界。
如劉婷所說:「你要外國人來中國,推廣中國文化、振興經濟;但另一方面,你卻把我們困住,不讓我們看看世界?」
不僅中國人受限,出境禁令已成北京施壓外國人的一項工具。根據《路透社》報導分析中國最高法院資料,涉及「不得出境」的裁判案例自 2016 年至 2022 年間成長八倍。雖然多數為民事糾紛,但法律依據已逐漸擴展至模糊的「國安風險」與「間諜嫌疑」。
例如,今年一名新加坡籍的外籍主管,在美國風險評估控管公司 Mintz Group 擔任高層,據報在中國被限制出境。該公司辦公室此前遭中國警方突襲,五名中國員工被拘留。外界擔憂,盡職調查業務是否已觸犯中國擴張中的《反間諜法》。此案細節至今未公開,但在商界引發寒蟬效應。
「低敏感度職務」也受管制
歷來中國對高官或涉密單位人員的出境控管已行之有年,例如自 2003 年起,須事前報備並將名單提供邊境檢查。但在習近平時代,這項政策已蔓延至最基層的職位。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在浙江舟山的六個漁村,當地全職村幹部被要求上交護照;江西某地公衛機構也要求員工申報自 2018 年以來的出國紀錄。
一位來自河北省的王姓音樂老師表示,她原打算今夏前往馬來西亞陪同妹妹赴當地留學,但她的申請被校長駁回。浙江某醫院的護理師朱女士亦透露,若她想出國旅遊,須經過四層審批程序,讓她不敢提出。朱女士說:「如果有什麼機密,我們這些人會知道嗎?我們有什麼錢可以攜帶潛逃?」她認為政府誇大了一般公務員的風險。
根據人權組織「保護衛士」(Safeguard Defenders)2023 年報告估計,中國境內可能同時有數萬人被禁止出境,且不乏民眾僅因債務糾紛或家庭因素被列管。例如,根據一份中國司法報告,2016 至 2018 年間,有 3.4 萬人因欠債被禁止離境,比前一期上升 55%。
「不能見人,不能講話」的海外行為準則
即便通過審批、被准許出境,也不能輕鬆。內蒙古工業大學在出國通知中要求員工不得接受媒體訪問,不得與「外部人士」會面,若遇到「反華勢力」,須向駐外使館通報。員工回國後若未在一週內歸還護照,可能遭五年禁出國處罰。
這些規定實際上讓海外旅行變成風險高、流程繁瑣的行動,也讓不少人選擇放棄夢想。例如朱女士說,她多年來一直夢想去越南旅行,但面對嚴格限制,已決定作罷。
人事政策轉向,「海歸」背景變成劣勢
不只在職人員受限,招聘政策也在轉向排外。中國公務體系中最受追捧的「選調生」計畫,向來從頂尖高校中挑選未來領導人才。以往包括廣東在內的多個省份會列入海外名校,如今卻只列中國大學。截至目前,僅上海明確接受海歸生報名;遼寧省甚至規定,只要在海外居住超過六個月且「政治表現難以查核」,就不得報考。
此外,上海等地的警察局更規定,若申請人有配偶或近親移居海外,也會被視為錄用風險。
民間企業也懷疑「海歸」身份
中國國營與民營部門對「外國背景」的戒備不僅存在於政策層面,也滲透至企業文化。中國大型家電品牌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今年公開表示,她傾向不錄用海外歸國者,因為他們「可能是間諜」。這番話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引起一片譁然,許多網友批評這種觀點會加劇對留學人才的歧視,也不利於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連《人民日報》都發表評論文章為海歸辯護,指出不應因敵意而放棄吸引國際人才。然而,這些聲音並未阻止越來越多用人單位對海歸保持距離。
社會壓力下的沉默接受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雖然這些受訪者對限制感到不滿,但無人表示打算辭職抗議。在當前經濟壓力與就業市場趨緊的情況下,穩定薪資成了多數人的首要考量。受訪者朱小姐坦言,自己年薪約 2.7 萬美元,高於當地平均薪資,這是她選擇忍受的最大原因之一。她說:「如果大家都不能出國,那也就無妨。至少我不是唯一被困住的。」
這句話道出現今中國社會的矛盾心情——
個體的不自由,往往在集體沉默中被合理化。
中國政府繼續推動「民族復興」、「文化自信」與「意識形態純潔化」,雖然對外仍宣稱開放,但內部政策顯示出的是一個更封閉、對外部世界更家防備的治理方式。在這樣的中國,想出國,不只是個人決定,而是需要經過層層審核的政治行為。